第三百二十一章 闹剧(2 / 4)

调查显示这孙琪十二岁入宫,在大内待了几年,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后来被调配到了景龙宫侍奉太皇太后,在那里却很快得到了太上皇的赏识,因为他有一手和高俅一样的绝活——蹴鞠。因为这很快声名鹊起,太上皇虽然失势,但是名声显赫,与其结交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而赵佶又是个好玩乐的人,又不缺钱,身边自然聚集起些混吃混喝的闲人们。

世上哪也少不了趋炎附势之徒,这些闲人们见孙琪受宠,便争着巴结他,称其若是早生二十年赶上太上皇执政的时候,凭他的技艺定能超过那高俅,一定会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只是没能赶上好时候,现在最多也就能多混几两银子。其实这些不过是些场面话,哄他开心的。

可说者无心听着有意,孙琪就上了心。此后,孙琪就以高俅第二自居,人称‘二俅’,一心想要像高俅那样成为各权臣,可惜他是生不逢时没了机会,太上皇已经退位,成了混吃等死的主,自己都是寄儿篱下,怎么可能给他想要的这些东西。但是他不死心,依旧做着出人头地的白日梦,满心期待哪天皇帝咯嘣喽,太上皇就能重登宝座,他的好日子也就到了。

那天太上皇进宫找皇帝说辽王归国之事,其实是告诫皇帝千万不能心软将皇位让给辽王。而这二俅虽然是太上皇的贴身内侍,可也不能在议事的时候让他待在身边,这小子也就远远的听了两耳朵。他虽然没听清楚前因后果,却听到了几个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臆想,就理解成皇帝想退位,但是太上皇不肯让其让给辽王,而是由他复位。

千年等一回的好事终于让自己等到了,二俅是欣喜若狂,他自然想庆祝一番,便偷偷的溜到了东华门外的酒馆痛饮了一番。结果自然是喝多了,二俅也便把自己的喜悦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却因为过量事情没有说清楚,留了半截自己偷着乐,让众人理解成了‘皇帝要禅位给辽王’,这也就成了流言的最初版本……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见喜是哭笑不得,赵柽也是忍俊不已。这他娘的叫什么事儿啊?一个得了幻想症的小黄门喝多了,在酒馆中胡说八道却引起了场震动大宋朝野的大事件,逼的他都不得不‘让位’来平息这场风暴,这真相要是大白天下,还不成为千古笑谈!

可接下来李峻的汇报让赵柽笑不起来了。在‘让位’的流言散播初期,大家都以为是个笑话,并没有人认真。在常人的心中皇帝那是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拥有天下的土地和财富,谁皇帝当的好好的,没人逼,没人抢的情况下会轻易让给别人啊,那不有病吗,所以没有人相信皇帝让位之说。

但世上就还有像二俅那样的人,不过他得的是‘迫害妄想症’。让位的流言又通过外出的小黄门们回流进了宫中,而现在宫中情况一切如常,皇帝也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一切依然按部就班的运转,并没有皇朝更替的迹象,流言在宫中也就没有市场,还是个笑话。

可不知怎么的事情让皇后听说了,她却当真了。一场闹剧也就此正式开锣,各色人物随之纷纷登场……(未完待续。。)

‘让位’之事如果说过去有些人以为不过是流言,一些人还心存侥幸,皇帝早晚会出来辟谣的。可现在赵柽在廷议中摆明了态度,那可就不是说着玩儿的了,虽然因为御史中丞陈东的以死相谏而为做出最终决定,但足以说明皇帝是存了让位的心思,加上与金的和议正处于**,这摆明了是在做善后工作啊!

廷议中的消息一传出,这就像在油锅中撒了把盐,引发了又一轮的保皇风潮,前边的如果称得上是台风,那么现在刮起的就是飓风。前次风波商界和太学生称得上是主力的话,那么这次农民则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京畿四路首先发难,各州县乡间耄老组成了请愿团赴京请愿,恳请皇帝不要退位。

接着这股风开始向两河与河东蔓延,民间请愿团纷纷踏上进京上访的道路,而南方却相对平静。其实这也好理解,两河和京畿地区是靖康年间金军入侵时的重灾区,财产和人口损失巨大,若不是赵柽出兵抢回,将有更多的人被虏到东北为奴,因此这里的百姓痛恨赵桓,而对赵柽却是心存感念。

河东和西北地区就更不用说了,那里是赵柽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为之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不仅驱逐了西夏,收复了灵夏诸州,给西北带来了安宁,而且两次用兵抗金,使河东大部分地区免于兵火。而且在其努力下,投入了大笔的资金,将一片片荒芜之地改造成良田、牧场。并开掘矿场,发展手工业,使民生大为改观,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了这位当了皇帝的少年王爷。

可这次运动的另一个亮点却是无论是朝中,还是各地州府,乃至皇帝最为信赖的军队都没有发声,而是各尽其职,努力维持着守地的秩序,保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作为发起者之一的太学生们情绪似乎也克制了很多,不再搞大规模的游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依然积极宣传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这些年来大宋取得的成就,当然激动之时,言语中难免会对靖康皇帝不敬……

但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却是波涛汹涌。各地镇抚司使都受到了枢密院的密令。要他们提高戒备。取消休假,严密监视所属辖地政府和民间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