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众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后征伐西夏、大理皇帝都借助佛教人士的力量稳定人心,削弱民众的敌意。而高昌举国上下不论是国主,还是最低等的奴隶都崇信佛教,那些寺庙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心灵的家园,尤其是处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前沿的这里,百姓的宗教归属感更强。
若是不顾当地的民情贸然将寺庙摧毁,必然会被高昌军民视为入侵的异教徒,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反抗情绪,使他们团结一致对抗宋军。与初时定下的通过火力打击摧垮敌人的反抗意识,分化瓦解各阶层敌人的目的背道而驰,那么此前所做的都将化为乌有,还会给自己添加无数的潜在敌人……
接下来几天,宋军集中攻击了城中的几个战略要地和城防设施,尤其是在内城的一个粮仓被发射的燃烧弹焚毁。虽然与城中存粮总量相比损失不大,但这让高昌城中的军民更多了层担忧,一旦宋军针对城中仓廪发动炮击将粮食尽数毁掉,那坚持到最后的只会是宋军,而自己却因为熬不下去而沦为饿殍。同时士兵们已经视城头为畏途,没有了城防设施的遮蔽,上去与送死无异,士气已经降到了冰点。
由于官员伤亡惨重,城中形势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抢劫、偷盗、杀人越货的恶**件不断,甚至有袭击执行宵禁任务的军兵现象出现,其实大家都明白其中不少事件都有士兵参与其中。百姓们为了躲避炮击不敢出门,商人不敢开门营业,存粮耗尽引发的冲突层出不穷。而天气渐渐变暖,炸死的人畜无人掩埋,逐渐**发出阵阵恶臭,长久下去必会引发瘟疫,混乱的局面将高昌城变成了一座死城。
毕勒哥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宫中时不时落下的炮弹让这里也变的不安全,他是一日三惊不停的变换宫殿,防止被宋军侦知他的所在要了自己的小命,哪里有心去处理政务。而宫外传来的坏消息也让他不安,从其它地方调来的士兵由于一直处于前沿,导致死伤惨重,尤其是那些处于底层的部族兵更是炮灰,他们明白自己根本不是宋军的对手,再这么耗下去早晚得死在这里,因而开始密谋绑架国主打开城门出降,以保全性命。
恰在此时派往西辽的使者穿过了宋军的封锁回到城中,带来一个坏消息。现在塞尔柱帝国的使者已经到达西辽,声称十余万大军已经聚集在边界,如果西辽不降他们将发起圣战,誓将西辽灭国,军民屠戮殆尽。而西辽大汗耶律大石拒绝了塞尔柱帝国的‘好意’,已经决意迎战,自然也没有多余的兵力顾及高昌之事了。
高昌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毕勒哥也将在煎熬中苦挨,就是因为他相信西辽不会放弃他们,才勉力支撑不肯接受宋军的要求。而如今西辽拒绝出兵援助的消息对于他来说不异于晴天霹雳,这等于西辽已经将他抛弃,不再管他的死活。绝望中的毕勒哥在大殿中不吃不喝坐了一天,也不吭一声,直到深夜突然下旨令宰相、枢密使及左右卫将军进宫议事……(未完待续。。)
高昌城中的宫城周边是城市的中心,也是最为繁华之地,自然也是达官贵族们首选的居住之地,本来他们还庆幸宋军的火炮射程有限使自己的府宅得以保全。但随着城北宋军修筑的土垒越来越高,表明灭顶之灾便要降临到他们的身上了。而比死更可怕的便是等死,明明知道死亡就要降临,却无力反抗,这种煎熬可想而知。
居住在城北的达官贵族们坐不住了,一旦宋军的炮火降临,他们失去的不仅是生命,而且包括书代积累起来的财富,于是他们也与百姓们加入了请愿的行列,要求国主再次与宋军和谈,并愿意拿出一部分财产作为送给宋军的礼物。而毕勒哥此刻何尝不想谈判,宫城的北宫墙就是内城的北墙,他的老窝也处在宋军的炮火覆盖之下了,可问题是宋军已经拒绝了他的‘好意’。
在恐惧和民意的压力下,毕勒哥害怕了,将军们躲躲闪闪的眼神说明他们已经对宋军犀利的火器心存恐惧,已经没有了打下去的信心。而那些平日温文尔雅的文臣们也开始抱怨他当日为了些蝇头小利,不顾大局的切断与宋的贸易通道,并撕毁盟约的武断,从而惹来了今日之祸。直指他不配为君,暗示他退位让贤以消除宋朝皇帝的怒火。
汹汹民意之下,毕勒哥只能再次命宰相为使携带五大车礼品出城与宋军再次和议,送上国书称只要宋军退兵,他愿意向宋称臣。增加一倍的岁贡,断绝与西辽和金国的一切往来。诚心侍宋世世代代绝不叛宋。可结果却强差人意,宋军收下了礼物却没有答应他们的条件。称高昌国主毕勒哥勾结敌国屡犯皇威,必须要自销封号开城出降,等待大宋皇帝的处置,其它条件面谈。
毕勒哥当然不会同意宋朝方面苛刻的条件,自销封号便等于失去国主之位,变成贱民。而在条件没谈好之前贸然出城那自己便失去了最后的庇护地,成了宋军手中的玩物,是打是杀就看大宋皇帝的心情了。因此他要求在保留高昌国号和王室的安全和地位的情况下开城‘迎接’天兵入城,自己遣世子前往大宋为质。以表明自己与宋修好的决心。
宰相跑了几遭好话说尽,依然未能打动宋军大帅,只能怅然回报。皇帝的命令便是灭国,与毕勒哥所提的条件相差太远,高宠和赵礼当然不敢答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