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遭遇强援(2 / 4)

击线,一旦敌军发动攻击便以连珠枪、机轮车和几门火炮进行远程打击;而另一部在在其后再次建立防线,掩护前军后撤,阻击敌军。这个办法虽然速度缓慢,但是胜在稳妥。罗姆国骑兵也发起了几轮试探性攻击,但是在密集的火力打击下都未能突破阻击线。

对于火器所发出火光和巨大声响别说是战马,就连人都表现出极大的恐惧,这让罗姆国骑兵不敢再过于逼近阻击线。而是以小队骑兵骚扰,试图找出对手的弱点,或是让他们由于恐慌而产生混乱,进而寻机突破。但是宋军阵型严密,小股敌军即使靠近也被协从军驱离,使他们无隙可乘,就这么一步一蹭的后撤十余里逐渐与敌脱离,退出了战场,而敌军也担心有伏兵并没有追赶。

虽然安全退回了大营,但是危机并没有解除,哨骑报告在远征军的东北方向又有一支约七万人的轻骑军正向他们合围过来。面对突然出现的两支敌军大队人马,马威决定全军后撤至河边与停泊在底格律斯河岸边的水军会合,以免被敌人分割包围。当夜全军开拔撤离战场,而敌人似乎并不想放过他们,两军迅速围拢上来,对他们进行尾追堵截!

…………

马威得知来援的敌军数倍于己,且个个骁勇善战,又是新到士气正盛,他决定诱敌深入,然后凭借水军战舰提供的强大火力支援再行反击。经过两日的行军,远征军边打边撤,退到底格里斯河岸,这是一个河流转弯处,由于河水千百年的冲击,在河西岸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河湾,水师的支援舰队就以此为港驻泊其中。

敌军不知道宋军故意示弱,紧随他们的脚步追寻而至,很快发现水湾中停泊的战船。便以克尔曼国的一支轻骑兵选择水流平缓之地架起浮桥渡过底格律斯河在东岸设防,以备宋军逃到东岸。而罗姆国在水湾外列阵、构筑营寨将宋军向西的道路堵死,并派重兵向两翼展开守住浮桥,以便两军往来支援,截断宋军的水上通路。

发现自己被敌军合围在河湾中,远征军出现了短暂的慌乱,尤其是那些协从军更是人心不稳。卜拉克军的一支由教派军组成的分队想趁包围圈刚刚形成欲强行突围,他们近两千人向罗姆国阵营薄弱而突出的左翼突击。而他们马上遭到了来自前方和侧面遮天蔽日的弓箭齐射,损失惨重。

而求生的**战胜了恐惧,对信仰的崇拜让他们能团结一心。‘卜拉克’教派军高呼‘真主伟大’,迎着一波又一波的弓箭齐射不顾伤亡奋勇向前冲击,有些士兵身中数箭依然狂呼向前,场面甚是悲壮。他们舍生忘死的冲锋让防守的罗姆国骑兵都不禁胆战心惊,心生寒意。但血肉躯体终究无法抵挡锋利如雨的箭矢,很快便尽数倒在了冲锋的路上。

教派军的突围之战短暂而又惨烈,即便远征军想要救援都来不及。不过他们也不是无谓的牺牲,这让敌军也谨慎起来,没有贸然发起冲锋;而宋军的那些协从军也被吓得够呛,再不敢生出擅自逃离之心,一心一意的跟着主子们修筑工事,积极备战,等待大战的来临……(未完待续。。)

王刚听完巴克尔的介绍,神情变得极为怪异,他陷入了迷茫之中。若不是自幼便于皇帝在一起厮混,真有些怀疑当年七、八岁的皇帝是不是曾经被人贩子拐到这里当过奴隶兵,自幼受到过严酷的‘古拉姆’式的训练。否则前次之事可称巧合,那么这又蹦出来一个与他们的龙骑兵作战方式几乎一样的罗姆苏丹国骑兵,这如何解释呢?

但现在王刚现在顾不得考究这个问题,因为眼前的敌军在不断的聚集,远征军自进入波斯湾后,一直进展顺利,没有遭遇顽强的抵抗,可这小城中如天兵突降的一支大军是从何而来呢……

事情还得从他们攻克费奇亚大公的城堡说起,起先身居塞尔柱帝都巴格达的大佬们并没有对这支突然出现的东方军队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也许只是劫掠些财物便会退走,但是想不到他们却一路攻城掠地杀奔帝都而来,而且队伍是越来越大!这下他们害怕了,马上让出征在外的苏丹桑贾尔迅速领兵回援,但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巴格达的哈里发们,虽然早在许多年前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权力,由塞尔柱人‘苏丹’监护,对帝国的进行统治。苏丹们对先知的继承者——哈里发,仍然给予尊重,在名义上仍然是整个阿拉伯帝国的领袖,是穆斯林信士们的长官,是阿拉伯帝国的象征,巴格达仍然是帝国的中心。

但此时处在帝国中枢的巴格达早已被波斯文明所同化,波斯宫廷的恶习迅速成为帝国的风尚。华丽的宫殿中,无数的太监、宫女、女奴、男奴。无限制的偏房、无数的异母兄弟和异母姐妹畸形的恋情、可怕的嫉妒、到处存在的阴谋。奢华的生活、经常的醉酒、含糊的王位继承,种种这一切耗尽了王室的元气。这样的领袖,根本没有挑起国家重任的能力。

萎靡的王室和贵族们仍然过着天酒地的生活。而他们的行为又为大大小小的割据者们模仿。国家既然不能开辟新的财源,只能盘剥一般的百姓,人民的生活日渐贫困。国力的衰弱导致运河系统的维护成了问题,许多耕地被迫成为荒地。而那些饱经战乱的地方,人民数量大量下降,剩下的人们因为安全得不到保障而离开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