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对手(2 / 4)

博斗,并最终获得了胜利,兀术也一步步成为了金国的实际掌舵人。

其实赵柽发动收复燕云之战的目的正如兀术所料,他是想在政治上得到认可,并取得防御纵深不是想一举灭金,实际上那时他刚刚平定国内的乱局,经济不过是刚刚复苏,也没有能力经营偌大的金国。他根据当时的金国的政局分析,完颜亶刚刚继位不久正是锐意改革之时,权力之争不可避免,发动一场有限的战争正当其时,而金国也会在失败后设法媾和,避免战争的扩大。

所以赵柽在军事形势大好的情形下,断然终止了进攻,放回了兀术,他明白如果强行为之,不但会毁了初现的兴曙光,也会重新将大宋卷入漫无边际的战争,从而威胁到自己的新生政权。而在随后的谈判他明知完颜亶在耍手腕、玩儿阴谋,却没有戳破,并配合他通过换俘找到了政治上的靠山,挑起了持续数年的内乱。

这次兀术和赵柽两人的交手可以说是赵柽略占上风,并没有完败兀术,而是两个聪明人相互利用为各自为进一步争取权力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其后的一段时期,双方虽然仍然冲突不断,可都没有发动大的战斗,唯一的便宜是赛里叛逃让大宋轻取了临潢府,使大金国的防御圈出现了漏洞。赵柽和兀术也都彻底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他成为了大宋真正的皇帝,平定了自己的后院,完成了兴的第一阶段。兀术则击败了所有的政治对手,变成了金国一人之下的掌控者……

取得最高权力的兀术此时要改变金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发动了侵略高丽之战,但他清醒的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避免宋朝的参战,因此他选择了在秋冬之际突然出兵,想利用冬季的严寒阻止大宋出兵,迅速逼降高丽王,造成既成事实,使宋朝失去干涉的理由。

兀术的打算基于当时的情况是正确的,但是他低估了宋军的战备水平,赵柽在获得消息的第一时间便派出了军队增援高丽,赶在寒冬到来之前完成了调兵,在平壤与其形成了对峙,使兀术的作战计划成了夹生饭。随后水师的战败,平壤的久攻不下迫使兀术不得不撤军,结果被宋军层层拦截,导致了大败,而宋军却借势深入金国境内攻占了辽阳城。

此时的局势对金国来说极为险恶,陆地边境上的宋军已经完成集结,随着春天的到来,水路逐渐畅通,只要一声令下,宋军便能迅速突破边界线深入金国境内,与辽阳宋军会合。而此时刚刚经历高丽之败的金军损失惨重已难以全面抵御宋朝的入侵,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但是兀术在如此严重的局势下,做出了一个连赵柽都觉得难以办到的惊人之举,他居然放下身段向宋求和,并不惜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他凭借的只是一张过期的王牌,便让宋军不得不放弃进攻,使金国再次逃脱了灭国之灾,其魄力让赵柽也不得不佩服,暗引为自己最大的对手,如今他要是死了或者下台,自己准备的伐金之役岂不无趣了很多……(未完待续。。)

进入月后天气日渐炎热,大宋皇帝赵柽再移圣驾前往燕京避暑,左、右相皆留京师处理政务,以李纲和许景衡两位参政知事伴驾随行。若是往日皇帝离京必会引来群臣的劝谏阻止,但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皇帝的作风,而现在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政局稳定,形成了新的官僚体系和办事程序,央和地方各付其责并不需要皇帝事事操心,也让他有了闲暇。

过去皇帝出行动辄出动十数万人,费浩大,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臣属们反对皇帝出行。而这位却与各位祖宗不同,喜欢轻车简从,反对铺张浪费。再说现在国库充盈,不在乎皇帝的那些小钱。另外大宋社会秩序良好,人们吃饱喝足谁没事去造反,如今占山为王者手下能有个四、五十号人就了不得了,哪里敢和皇帝的近卫军瞪眼。

因此赵柽此次出行并没有受到什么阻力,他率领着两旅近卫军及相关人等万人离京到了燕京。而他并没有前往燕京城居住,而是到了城外的延芳淀行宫,这里曾是辽帝的捺钵离宫,后来又有一段时间城外兀术游猎的居所,赵柽在攻打燕京时曾在此下营指挥战斗。此后便作为行宫保留下来,平日有专人维护,虽然他此后从未来过,得知皇帝要来后,燕京府又专门做了保养,镇抚司调忠勇军两个旅负责外围的警戒。

延芳淀方圆百里,烟波浩渺,飞禽走兽隐于其。在此可泛舟水上钓鱼,也可跑马围猎。又比汴京凉爽许多,赵柽玩儿的十分尽兴。但是他到此主要任务并不是吃喝玩乐的。而是视察燕京军备,筹划伐金大计的,一旦战争开始,此处将成为宋军北伐的物资供应基地和兵员集结地,战役的后方转地之一。

作为一场战争的策划者,赵柽知道彻底征服统治一个国家和以劫掠为目的的战争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只是捞一把就走,则不需动用大军,准备工作也简单的多。可是要想占领一个国家就必须动用多种资源,不仅要有军队的攻城掠地。还要有相关人员迅速接管并建立政权,实施统治。

再有则需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以应对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是数年的战争,保证军队和地方的供应,否则只可能是一场虎头蛇尾的胜利。当年大宋收复燕云之战就是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正是由于大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