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杨文岳梦中遇见李自成(3 / 3)

知道左良玉的剿援军是不是又临阵逃跑了,不过话到了嘴边,他忽然又换了问题。可能是看到李自成相貌端正,仪表堂堂,让他心中顿生好感,他很好奇这么一个人,当初为什么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

崇祯初年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候流寇完全就是官兵刷战绩的工具人,几百个官兵追着几万个流寇砍是很寻常的事,凡是挑头的“大王”十个要被打死九个半,比如第一代闯王高迎祥、蝎子块、混十万、大天王……名头越响的人死的越快,总之那时候造反是一件极具风险,也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愚蠢选择。如果没有清军第五次入塞,李自成、张献忠也肯定活不到现在

李自成跳下马来,他与杨文岳面对面站着,相视了好一会才开口回答道:“驿站被撤了之后我回乡务农,但旱灾连年,收的粮食养不活自家人,也交不起朝廷的赋税,无奈我只能去借同村文举人的高利贷,到期的时候还不上,被文举人送到了衙门。那文举人贪图我家几亩薄田,先是诓骗我转让田契,不成,便给狱卒使了几个小钱,打算把我弄死在牢狱,幸好侄儿李过来的及时,他带人劫狱把我救了出去,出去后我就回到村里,杀了文举人一家泄愤,然后和侄儿一起逃到甘肃投了边军。

本以为当兵吃皇粮能够安身,谁想这皇粮也吃不饱,上头军将不但克扣月饷,还专门往饭里倒沙子充份量,崇祯二年鞑子进犯京师,朝廷也调我们前去救援,途经金县今甘肃榆中,我与同僚向上官王参将请饷,王参将不肯发,反而诬赖我们闹事,要砍脑袋肃军纪……”

说到这里,李自成移开了眼睛看向远处,再接着道:“左右都没有活路,所以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