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早期移民过来的耄耋老人是住在“笼屋”里的,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敏感点,不顾时差地把自己的想法第一时间用邮件发给了导师。第二天,她就扛上机器带队出发,去寻找、拍摄香港的“笼屋”,探访住在那里的“笼民”。
小芹带着手下一帮小青年来到香港深水埗,与跑马地、湾仔不同,这里拥挤不堪,房屋破旧,人们脸上没写字,但他们的倦怠、疲惫告诉你,这里住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小芹他们跟在一位“笼民”身后,小心翼翼地来到一座大厦的顶层。这位带领他们的“笼民”叫阿汪,是一位五十岁的男人,在香港做装修工已经很多年了。人看上去精瘦,动作敏捷,讲话速度很快,给人精力旺盛的感觉。
他眼睛发着光,对身后的小芹说道:“你以为这里的租金低吗?每个月两千块啊!是全香港最高的了。”
世界就是这样的,贫穷的人们,往往要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付出更高的生活成本。这里每平方英尺的租金是香港十八个区里最高的。据阿汪说,这间房子有七十平方,竟然住了二百人。
小芹伸头进去看见一摞摞的铁笼子,每个笼子里面放着一块床板,这就是“阿汪”们每日辛苦劳作回来的栖身之所了。小芹提心吊胆的走在这些铁笼之间的过道上,因为本来仅够一人通行的走道,住客们还在铁笼上挂着衣服,一不小心就会碰掉。
三个摞在一起,小孩子们体重轻,爬到上面的笼中。可孩子天性好动,总会打闹,大人在不断地提醒他们安静。小芹仰头看见两个小姐妹正坐在上面笼中,腿上放一块硬纸板,她们趴在上面做作业,姐妹俩看见小芹竟腼腆地笑了。在这个霓虹照射不到的角落,童真真的宝贵,小芹感叹她们没有因为身处贫困而自卑,也向她们微笑。
再往前走,小芹看见一位老伯躺在床上,手里举着一本书。他双腿蜷缩着,凑到一盏小电灯前,仔细地读着书,似乎听不到有人进来。
小芹把镜头对准他,想采访他,他才礼貌地说:”聊两句吧,就不要拍了。我这么老了,没人喜欢看的。“老人边说边苦笑着。
老人对小芹说:”政府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盖公屋,可是我也不知道还要在这里住多久。看看书,能让我暂时逃离这里,靠想象远离这里的拥挤、嘈杂,还有令人窒息的气味。“
老人说,这里是顶层,夏天的闷热最难熬。
”姑娘,你现在还能到这里来,不简单。“老人的笑容很慈祥。
小芹的心也像天气一样煎熬,不是她已经适应了这里的一切,而是她想一探究竟。她和一群人继续往楼顶走,楼梯的转角竟然也有一个铺位,占用了楼梯的大半,他们不得不侧身而上。阿汪说,睡在这里的人,白天只能把床折起来靠在边上,只有晚上才可以放下来。他们走到天台,才长出一口气,可映入眼帘的是乱麻一样纠缠着的电线,刚才那两个姐妹正坐在角落里,微笑地看着伙伴们踢毽子。这应该是孩子们唯一的娱乐场地了。
”天天到上面来玩儿吗?“小芹微笑着问那一对姐妹。
姐妹俩摇摇头,姐姐微笑着回答:”下雨就不能来这里玩儿了。不过下雨的时候会凉快些。“
从深水埗回来,小芹的拍摄计划很快就做出来了。
喜欢鸿缘的新书请大家收藏:()鸿缘的新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