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雨露(1 / 3)

王寒英离开后,宋撄宁方才靠在轿子上,开始看这一日的弹幕。

通过未来这些人的指导,她学会了滑动文字,去看遗漏的内容。

真好啊。

她脑中默念着那个词——科技。

如果大邺也能有这样强大的力量,那岂不是四方俯首,万国来朝了?

她浅浅一叹。

先做好眼前的事吧。

轿辇停在紫宸殿的玉阶前,符染伸手来扶住她。

今日虽是马上逞了威风,可宋撄宁日常忙碌政事,疏于锻炼,早已累得腿软,在王寒英面前称得上强打起精神。

符染有些心疼,“要不要请御医来瞧瞧?臣听闻若是拉伤了哪里,当场是瞧不出来的,圣人可得顾及身子。”

“无事的。”她褪了衣裙,慢悠悠地浸入浴池中,温泉中被宫女们撒了些草药花瓣,清香宜人,符染坐在屏风后和她说话。

“你今日见了王寒英,感觉如何?”

符染当即答道:“是忠心可用之人,虽耿直严苛了些,但有益约束臣下。”

宋撄宁转而问向杜年:“你呢?”

杜年猝不及防被提问,紧张地捏着袖子:“王将军虽......出身王氏,但似乎不像王家女郎,大概、大概与家中不睦。”

“很好。”宋撄宁话语里是掩不住的赞许:“你观察很缜密,直觉准确,遇事当勇敢些,不必怕。”

“花瓶里有隐卫送来的资料,你们拿了看看。”

二人一起去研究王寒英的身世了,宋撄宁撩着水花玩,四周雾气蒙蒙,倦意渐渐散去,她叩了叩池壁,唤来宫女为她梳妆。

“圣人还着便装吗?等下可要外出?”

宋撄宁摇头:“换常服,去政事堂。”

这两日被临风桥的事绊着,御案上还堆着许多事宜。

山南西道部分州郡已经旱了大半年,实在捂不住了才硬着头皮上报。

山南地域广阔,分东西而治,距离京畿道极近,却能被瞒报这样长的时间。

渝州、蓬州、开州,甚至是兴元府,都出现了旱情。

宋撄宁得知的第一时间,立刻派了工部右侍郎邱齐安并司农寺少卿陆辙前去处理,但效果不佳。

一来旱情严重,人手不足,二来干旱面积广,山南道不少又地区行路困难,从其他州运来的水源半数消耗在途中,浪费严重。

等会......怕是又得头疼。

宫女正为她梳头,宋撄宁目光飘向眼前的弹幕,问了一句:“山南道旱情,可有什么处理方法?”

宫女以为是在对她发文,诧异地放下梳子,低声道:“圣人?奴婢、奴婢不懂这些......”

宋撄宁一笑:“没事的。”

弹幕快速滚动着,大部分都是调水、挖渠等,却很快被反驳了回去。

“我没记错的话山南道那里地势险要的吧,古代那运输条件,没到就泼光了。”

“是的,运水过去效率太低太低了。”

“那能怎么办,叫陛下去人工降雨吗?”

人工降雨?

宋撄宁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词,将梳妆到一半的宫女挥退:“人工降雨是什么?”

弹幕对此给出了详尽的解答,奈何其中古怪的词语颇多,许多地方都没能读懂,但她还是提取到了关键。

天降雨露,也可人为。

她想起在东宫读书,曾与太傅聊过的世人祈雨的祭祀活动。

彼时宋撄宁读《水经注》,便好奇于书中提及的某种神奇的仪式——于神渊之中,向天燃烟。

但具体如何,已记不太清了。

她把这个内容讲给了直播里的人听,他们琢磨了一会,告诉宋撄宁,神渊祈雨,或许是人工降雨的雏形,虽许多地方不太科学,但可以一试。

但祈雨的方法,还要参考地形。

弹幕里有人特意指出了:“在古代实施这个方法,最好试试地势高低差异大的地方。”

山南道地形错综复杂,十分合适。

还有人陆陆续续给出了一系列材料的名字,如海草灰之类的,告诉宋撄宁这些是在大邺可以寻到的东西,唯有一样“干冰”,实在无法达成,可能导致“祈雨”效果不佳。

宋撄宁将他们的叮嘱一一记好,叫宫女进来,快速梳好妆,换了天子常服,前往政事堂,还不忘叫人取来一本《水经注》带上。

政事堂十分吵闹,臣子们聚在一起办公,恰逢多事之秋,难以对彼此有个好脸色。

见女帝驾临,众人才悻悻地闭了嘴。

宋撄宁目光一扫,心里大致有了数,看到崔望熙时,微微一顿。

“众卿在说些什么?”她坐在案前,抽出山南道干旱的折子,“啪”的一声掷到桌上。

“吵了这么久,可有什么方案了?”

“臣以为,”尚书右丞许维安上前一步,“先转移灾情严重地区的百姓,其他州仍是以运输水源为主,朝廷加大放粮力度,减免赋税,安抚百姓。”

“臣附议。”

“臣附议。”

户部右侍郎杨秦急得撞掉了一堆卷轴:“不妥不妥......去岁因着地龙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