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李世寿(1 / 2)

派出去打探消息的斥候也回来向李靖汇报。

“将军,据查,这些人并非普通盗匪,而是河北降将。

他们因被抄家,心生不满,欲起兵造反。”

“他们有多少人?”

“不到三百人。”

李靖听后,眉头紧锁。

“此事竟如此复杂。陛下此举,定有深意。”

李靖毕竟是统兵的元帅,不是一般的将军。

现在也回过味来,自己肯定是坏了陛下的好事。

不然,怎么从一开始的土匪,变成了河北降将。

今天又反常的不让自己这个前线的行军总管带兵。

他思索片刻后,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李靖深知,这些降将虽有反意,但毕竟兵力有限,且人心不齐。

只要策略得当,定能迅速剿灭。

然而,李靖心中也有顾虑。

他明白自己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旋涡之中,此次剿匪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麻烦。

李靖率领右卫兵马前往咸阳县。

一路上,他小心翼翼,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当他们抵达咸阳县时,发现这些降将已经有所准备,占据了有利地形。

李靖观察了一番后,决定采用分兵合围的策略。

他派遣一部分兵力从正面佯攻,吸引降将的注意力,然后再派出两支奇兵从侧翼包抄。

战斗一触即发。

右卫兵马在李靖的指挥下,奋勇作战。

降将们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

很快,他们的防线就被突破,陷入了混乱。

在混战中,一些降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

而那些顽固不化的,则被当场斩杀。

经过一番激战,李靖成功地剿灭了这些降将,平息了叛乱。

李靖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到长安,向李世民复命。

这场由李世民精心策划的事件,虽然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降将的问题,但也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各方势力都在思考着李世民的真正意图,以及自己在这场政治博弈中的位置。

这群河北降将的下场,激起了很多官员的自危之心。

如今,皇帝还在挥舞着房玄龄这把大刀,又不知谁要倒霉。

这就给房玄龄增加了难度,因为你不能随随便便就让别人下台,这样很得罪人。

他房玄龄是要积攒声望和资历,不是积攒怨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凡事都有两面性,你如果只看到不好的一面,那你的能力有限。

如果你能看到好的一面,那你不飞黄腾达,谁飞黄腾达。

房玄龄磨刀霍霍向京官,这就意味着京官的位置会空出来。

那肯定得有人坐,长安肯定不会再录取新官员了,但不代表不用人了。

地方官们看到了希望。

谁不知道京官比地方官大一级。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希望能回到长安。

这个遂安公,在李世民登基前,叫李世寿,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把“世”字去掉了,改成李寿。

可是大唐还有个叫李寿的,就是李神通。

神通,是李神通的字,李神通本名就叫李寿。

两个李寿虽然名字一样,但是经历天差地别。

两人都是从李渊起兵开始就跟着李渊打天下,但是李寿完全没战功。

李神通在长安响应,与史万宝、裴积、柳崇礼等人起兵,并与平阳公主、何潘仁合兵一处,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

李渊渡过黄河后,李神通随同其平定长安,任职宗正卿,掌管宿卫兵马。

李世寿完全是靠着关系,在军中挂名而已。

李世寿能靠着关系,在军里挂名镀金,完全是因为他和李渊祖上关系近。

李世寿祖上是北魏,定州刺史李乞豆。

李乞豆和李虎的弟弟,李虎是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可以说,李家人祖上是阔过的,因为八大柱国里另一个独孤信,就是李渊的外祖父。

李世寿的亲爹,还是隋朝的吉阳县公李济。

算算辈分,李世寿是李渊的侄子。

因为李济在李渊起兵的时候,给了不少钱支持,就在李渊打下长安后,把李济的功劳给了李世寿。

授左光禄大夫,又转上柱国

一个是从二品的文散官,一个是正二品的勋。

都是荣誉称号,算是给了李济面子,谁让你儿子什么都不干的。

李渊打下长安后,并没有马上称帝,是尊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改国号为义宁,隋朝第三位皇帝隋恭帝。

这位隋恭帝就当了一年皇帝,义宁元年十一月登基,到第二年五月。

李渊这么做,就是为了继承隋朝的政治遗产。

李渊觉得,隋朝之所以到今天的地步,就是因为没有亲戚帮忙,全是外人掌管权力。

所以,李渊从这一年开始,就到处找自己的同宗亲戚,李世寿又被想起来了。

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