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裴矩日常还有很多事务等着他做决定,山川矿业,江河产出,关卡赋税,民工徭役等等。
这份采购其实一直没有关注,但事情已经办了,东西也买了,特事特办嘛。
再是工部的问题。
户部只是个采买而已,问题最多就是原材料贵点。
但是工部这里就扯皮了。
工部听起来是专门负责工程之事,但工部并不是亲自来办。
工部的运转方式是:
工部尚书在皇上那里得到命令,然后把事情交给对应的“司”衙门,对应的“司”衙门再细分下去谁该干什么。
当事情办完后,工部专门负责审核的左侍郎先去审核,审核完毕再向工部尚书汇报,工部尚书再向皇帝交任务。
真正负责建造建筑的,是工部的右侍郎,他会先找画图纸的,管材料的“司”衙门,最后开始动工。
皇宫比较特殊,所以一直是中丞专办这次太极殿改造。
在工部,工部尚书是主官一把手,二把手是负责审核的四品的左侍郎,三把手却是四品的右侍郎和五品的中丞同时当。
甚至有时候五品的中丞,因为特殊原因会超过四品的右侍郎的权利,直接绕过右侍郎去吩咐那些“司”衙门的主官郎中办事。
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常见的,毕竟中丞只是尚书的私人助手,不具备和侍郎们抢权的权力。
但这个中丞是李世民登基后发明的,李世民登基后,这些六部很多人还是太上皇李渊的人。
为了更好的控制六部,李世民自创了中丞这一职,就是为了防止将来尚书不听自己的,中丞能取代尚书,也能更好的监视尚书。
但这却导致了李渊时期的官员和李世民设立的官员互相争权。
比如这次,五品中丞得到了蜀王的支持。
直接找专门管建设的工部司的郎中组织徭役帮忙。
直接找专门管河流、湖泊的“都水监”安排取水地。
直接找专门负责皇室使用制作的“将作监”,来安排太极殿需要的水龙头和水管,蒸汽设备。
这些原本都是右侍郎的权力,却被中丞抢去。
如果只是这么点权力被抢,还不至于让右侍郎怎么样,毕竟工部负责的是全国的事情。
但自从李世民登基以来国库空虚,不像李渊在位时期,全国上下一片百废待兴,处处都是事情。
尤其关中和洛阳那更是不知道打了多少仗,城墙和桥梁都被损坏不少。
但这些年也修复了不少,事情也被安排下去了,没有什么新的事情了。
李世民现在连钱都没了,也就停了不少工程的修建。
李世民还大搞裁减官员,大肆任用御史到处找茬。
不少御史因为找出不少官员的贪污和犯错,大肆弹劾官员立功得到升迁。
但这都是御史台的繁荣,御史台以外的衙门都是遭罪。
而主要负责的房玄龄更是以“剔除不干活,事情少”为理由,减少了很多的官员和职务。
就拿“五监院”来说。
原本不是“五监院”,而是“十监院”。
分别是: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军甲监、军马监、内器监、劝农监、司庙监。
这监院被房玄龄上奏,合并的合并,剔除的剔除。
最后只剩下
负责全国教育和办官学的国子监。
负责管理工匠,推动农业的少府监。
负责皇室宗亲居所建筑,类似王府,皇宫,以及长安和洛阳建造的将作监。
负责兵器铠甲制造的军器监。
负责全国江河治理的都水监。
十个监院被缩短为五个监院,原本的监院主官全是四品大官,全被裁减掉。
就这,房玄龄还嫌不够,要把工部的工部“司”衙门也裁减,理由是工部“司”和将作司职能重合了。
而专门负责工程规划的右侍郎,也从尚书省的官员得知,最近左丞房玄龄一直在考察他的政绩。
如今的房玄龄可谓是人见人怕,生怕自己被他盯上,万一把自己裁减了怎么办?
右侍郎如今本来就因为皇帝没钱而闲着。
好不容易来了一件事,又被分给了中丞去办,自己一点机会没有。
原本右侍郎是找过工部尚书温大雅,希望把这事给自己。
但中丞是陛下当秦王的时候,秦王府的老人,哪怕自己这个工部尚书也给三分面子。
温大雅就让右侍郎自己去找中丞说,如果中丞答应了就让给他。
右侍郎还真的去找过,但人家不愿意。
这次可是蜀王找中丞办事,别看蜀王名声不好。
但谁不知道蜀王和太子关系好,将来陛下传位给太子,蜀王的身份那在大唐就是真的一人之下。
如今蜀王才九岁,中丞当初就是秦王府的一个文书,就是因为跟对了主子。
这才从一个毫无品级的文书,一跃成为了五品中丞,这可是无数读书人苦熬一辈子都上不来的官品。
如今能跟储君的弟弟,未来的一人之下交好,中丞怎么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