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第241章 开科取士(2 / 3)

氏的仇怨,由来已久、人尽皆知。

攻打东越国时,韩说先李敢一步赶到东越国都,受了东越君臣的投降不说,还拿了唯一的封侯功劳。

当时李敢的心情是两个字:

“m的!”

他会有这般激烈的情绪,被人抢先一步是诱因,抢在自己前面的那个人是韩说,则是主因!

众所周知。

李敢是李广第三子,李敢兄长李当户、李椒都于多年前去世,其中李当户去世的最早,留下一个遗腹子李陵。

而李当户逝世前,一直担任郎官。

恰巧,韩说也有一位兄长,名叫韩嫣,同为皇帝近臣。

但不凑巧的是。

在一次随侍天子左右时,韩嫣举止放肆,李当户当众出手殴打,这一打,就打出了恩怨!

现如今,李当户已逝,韩嫣也被太后王娡赐死,李、韩两家的恩怨没有因为时间消弭,反而越积越深。

能与陇西李氏叫板的韩氏,自不是寻常之辈。

颍川韩氏。

在大汉的昌盛起于韩信……

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那个韩信,而是大汉开国初期、封地颍川的异姓王韩信,史称:韩王信!

而且不止如此。

李广的祖先能追溯到秦国的李信,韩氏的祖先同样能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且更显赫,乃是韩襄王之后!

宗族势力旗鼓相当,两家主事的人也都不是谦和的主,以后同列朝堂,估计有的闹腾……

前殿朝会结束后。

朝堂上、长安城里的动荡结束了,同时也就意味着,波及地方郡国的动作要来了。

例如,官学。由祭酒张安世主导,下发政令于地方郡县,开始成建制设立官办学堂。

按照地方层级,此类机构,在郡中称为‘学’,在县里称为‘校’,在乡中的称为‘庠’,在村中的称为‘序’。

将作府督办,地方配合,尽快完成官学修建。

教学科目、生源资格、经师品阶等等细则,皆由祭酒与天子一同制定。

与此同时。

另一件牵动天下人心的大事公之于众。

继征辟制、察举制之后,天子下诏,再增一类选官制度,施行开科取士,即:科举制!

诏令特别说明,科举与察举不同,察举所推举的孝子、廉吏,朝廷虽然会对其进行策问,实则轻考试,重举荐。

但科举。

重考试,直接省略举荐这个步骤!

也就是说,无需拿到太守的举荐信,凡是在明经经学、进士辞赋、明法律法、明字文字、明算术算等五科有建树者,皆可入京考试。

其中佼佼者选为朝廷官员!

诏令颁布,又经邸报刊印散布八方,天下有志之士,寒门、乃至没有门第的落魄之士是何反应,可想而知。

一时间。

赶赴长安者,犹如过江之卿!

鉴于当年朝廷募士从军时,有诸侯王从中阻挠,没错,说的就是淮南王刘安,这一次,天子特地下诏:

“凡诸侯国子民,亦可参与朝廷科举,如有诸侯王暗中阻止,一经发现,休怪朕不客气!”

预防针打了。

倘若还有人往枪口上撞,那刘彻不介意让自己某个叔伯兄弟死上一死……

在长安愈发热闹之际,期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

皇帝颁布的科举五科中,像术算、辞赋,要靠的题目很直观,即便是律法科,选题的框架也必然是在汉律内。

可明经,即,经学。

这一科的考试范围,却得人为框定,其实就是皇帝选,而皇帝选的经义不止儒家《孝经《论语《公羊传等。

还有《韩非子。

后者,可是法家经义!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选选就好,就和太学五经博士,只有儒家的五经一样。

只有儒家经义、儒学的选官通道,意味着,选拔出来的官员就一定是儒生!

多了一个法家经义,就是开辟出一个法家选官途径,儒家的垄断地位瞬间受到挑战。

出身儒门的朝臣很快便做出反应,他们第一想法是去找董仲舒,可惜,董仲舒不知何时已返回家乡广川郡。

广川远在齐鲁之地,短时间无法去寻。

旋即。

京城儒门官员找上了刚刚上任的光禄丞,倪宽,找他也很合适,因为负责此次科举考试的人,正是倪宽。

将来通过科举选出的‘天子门生’,也会置于光禄丞之下,算来算去,找他非常合适。

然而。

倪宽却对来寻的同门说:“科举是太子献策,你们以为明经科出现法家经义是巧合?”

“太子塞进来的法家经义,你们想让我带头抵制?”

“忘了孔师?”

想起如今声名狼藉的孔安国,头脑发热的儒家官员仿佛夏日里被人泼了一盆冰水,透心凉!

抵制是不可能抵制了,众人打个哈哈,各回各家……

不过。

话又说回来,刘据给独尊儒术掺沙子,倪宽都看得出来,皇帝会看不出来?

还有一点。

皇帝让倪宽这个儒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