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第278章 还不停?(2 / 3)

相比于钱财,桑弘羊更想要地、要人,当然了,给钱也是很不错的嘛,他不挑。

“有这一笔入账,国库也能缓一缓了。”宦者令腆着脸笑道:“太子替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哩。”

皇帝面朝远方,看不清表情,唯有背负在后的手摩挲了几下,“征辟了哪些人?”

老太监看向手中名单。

涉及这个问题,他答的就很仔细、很讲究顺序了,可能会引起皇帝重视的人名排到了前面。

“鲁恭王一脉,瑕丘侯刘政因精通经义,授官均输令,中山靖王一脉,高丘侯刘破胡因骑射过人,授考工令……”

共计六人。

人数很少,但这是实情。

有正才实干的,刘据没有故意打压,滥竽充数的,他也没有给面子。

倘若为了安抚宗室,人为提高征辟率,多少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味道,吏治已经够败坏了,还是少安排一些蠢货好。

“太子给了宗室承诺,以后考核可以由列侯本人出面,也可由其直系子嗣参与,罚金、征辟条件皆适用。”

这时。

宦者令说出了刘据的另一套安抚方案,列侯本人不行,难道你五六七八个、乃至十几二十个儿子都不行?

只要侯国中有一个人行,该侯国就能适用征辟名额。

当然。

如果你几十个儿子里,千挑万选出来的那一个依然拉跨,很拉跨,那你也别抱怨了,朝廷宽厚至此,你不顶用,怪谁?该交罚金交罚金!

宦者令品了品此策,笑眯眯道:“太子殿下英明,如此一来,即可收宗室有才干者为朝廷所用,又堵住了无能者的嘴,当为妙策。”

皇帝闻言,终于转过身来,言语间仍是那副刀子心刀子嘴,“哼哼,差强人意吧。”

一般般,跟他老子我比,也就一般般。

老刘有这幅随意的作态,一则,正如宦者令吹捧的那样,刘据的方法既得了里子,又顾了面子,颇为妥帖。

二则。

也是因为征辟宗室入朝为官一事,对于刘彻而言,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大汉立国初期,给宗室封国是为了巩固刘氏江山,现如今中央集权,宗室不能、不用、也无法再承担巩固的作用,反而成了帝国安稳的隐患。

此时。

削减他们的封国,让他们入朝担任官职,在勋贵、士大夫这两个群体之外,再形成一股新的平衡力量。

减少隐患的同时,又变换了另一种巩固江山的方式。

一箭双雕。

从这个方面看,很重要,那为何又不重要呢?

嗯……倒不是说多一个宗室群体平衡朝堂不重要,而是说,宗室中,值得刘彻死死盯住、需要重视的人,不多。

在元封二年的今天,有且只有一个。

赵王刘彭祖!

除了自己这个七哥,其他宗室在皇帝眼里,闹腾也好、罚款也罢,不管怎么折腾、被折腾,都不重要。

因为他们血脉已远,无论怎么鼓噪都无伤大雅,动摇不了刘彻的根基——皇位。

唯有赵王刘彭祖不一样。

赵王如今在宗室的地位,与当年的淮南王刘安很相似,刘安当年是以高祖亲孙的身份显赫。

而赵王,是以景帝第七子显赫,在各路长辈离世的今天,唯有他跟刘彻一脉的皇位,距离最近。

看到这儿。

可能有人会问,景帝尚且在世的子嗣中,不是还有一个胶西王刘端吗?他也是刘彻的亲兄弟呀,没有威胁吗?

还真没有!

毕竟没有儿子的人,哪有做皇帝的资格呢?

咳,当年伤害刘彻的一句话,现在、以后都会持续伤害胶西王刘端……

“按照太子宫的令书,此类考核每两年一次,在春祭时举行,与科举相仿,借了个开科取宗室的由头。”

井干楼上。

宦者令笑道:“今年只是头一次,能交罚金者多,等宗室列侯们数次不过考核时,多半便撑不住了。”

“奴婢估计,届时他们纵然再不愿,也不得不自请削减封地,呵呵。”

最妙的是,考核次数多,朝廷收到罚金的频率高,但宗室子弟能得到的征辟机会同样在增大。

对有志向、有才干的宗室子弟来讲,求之不得,可对无才无抱负、只知混吃等死的宗室,无异于晴天霹雳!

“正好优胜劣汰。”

皇帝转身折返阁中,脸上重现冷漠,“朝廷借此能剪除一些蛀虫,利大于弊,至于那些无能者的聒噪,不足为虑!”

如今朝政上,皇帝的确小事不管,但大事却从没放。

他一直盯着各方动向。

太子在收拾列侯时,皇帝就注视着宗室中真正的巨头——诸侯王。

前些日子,朝廷要给列侯设立考核的消息刚传开,各诸侯国之间的信使往来便突然增多了数倍!

哪些人蠢蠢欲动,哪些人想把水搅浑,皇帝心里都有数,他就在长安坐着,且看能翻出个什么浪……

“准备一场宴席,晚间把此次受征辟的宗室子弟都召来,朕在宣室殿宴请他们。”

“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