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约十六斤。
所以挖石炭,平均每天六百斤,就能赚四十文,买十斗米,折合一百六十斤米。
一个普通五口家庭,一个月所需的大米,也就是这个数了。
换算过来,一个成年男子,去挖一天石炭,就能赚到全家五口人,一个月的口粮。
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懂得术算的,在心中换算一下,就能明白。
这对于百姓的诱惑力,简直大出天际。
种田的精耕细作,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真实写照。
从二月春耕播种开始,每天翻地,施肥,撒种等一系列工作。
清晨日出便开始劳作,一直到傍晚天色昏暗才结束,可能每天劳作的时间,需要五个时辰,也就是十个小时左右。
整个春耕时节可能持续一到两个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夏季,要进行田间管理,如除草、灌溉等。
天气炎热,农民依然需要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尤其是灌溉,可能需要日夜看守水源,确保庄稼得到充足的水分。这个阶段也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可能每周能有半天到一天的短暂调整时间。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从八月开始,农民要抢收庄稼,以免遭受恶劣天气的破坏。
收割、晾晒、搬运等工作强度极大,每天劳作时间可能和春耕时相当。
收获季通常也持续一到两个月,同样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冬季相对来说是农民较为清闲的时间,但也并非完全休息。
需要修缮农具、房屋等。
还要为牲畜准备过冬的饲料,如收集干草、储存粮食等。
这还是在丰收的情况下,要是遇上什么旱涝天灾,那就不能保证了。
但是现在,去给太子挖石炭,旱涝保收,一个月就能赚到几乎大半年种田所得。
两个月呢,三个月呢。
只要舍得下力气,发家致富就在眼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会愿意去种田。
可没人种田,难道要把田地荒芜吗。
“太子,也许你应该给个解释。”
“如果不能给朕满意的答复,这开设商号,开采石炭之事,便就停了吧。”
李世民也意识到这里头的情况了,当即沉声对太子责问道。
毕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已经是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民生。
李承乾淡淡道:“危言耸听之言罢了。”
随即看向柴孝成:“孤且问你,可知孤在晋州招工之要求。”
柴孝成微微迟疑道:“不知。”
李承乾扫视一眼百官,开口道:“孤在晋州设立石炭商号,招工有三不招。”
“无大唐户籍者不招,家有田产者不招,未成家立业生子者不招。”
“那便问问柴郎中,孤的石炭商号中,哪来的这么多种田百姓呢,又哪来的田地荒芜呢。”
“要不要好好派人核查下,你口中所言的那些农户,是哪里是农户,你口中所言的荒芜的田地,又是谁的田地。”
“与民争利?笑话,这争的是谁的利。”
“破坏春耕?更是天大的笑话,孤所设立之商号,总共招工不过是数千人。”
“难道这数千人,就能破坏整个大唐的春耕吗。”
这话一出,朝廷顿时变得安静了下来。
百官一下子就明白了。
太子商号的那些工人,柴孝成口里说的那些农户,根本不算是大唐人口,而是世家隐匿的人口。
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成为石炭工人,大量的世家佃户出逃,选择去官署上户籍。
作为黑户,自然就没有得到曾经均田制分配的田产,也就符合招工要求。
所谓荒芜的田地,那可不是官家的田地,而是世家隐匿的私产。
隐匿人口跟田产,在如今的大唐可谓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世家隐匿人口,可不是靠着强硬的手段对百姓进行控制,而是以利益诱惑,百姓自愿成为黑户。
虽然朝廷下放田地,每个成年人都能得百亩,但站在百姓的角度,交了各式各样的杂税赋税后,自己能剩下的也就那么多。
而且那田地也不是朝廷送给百姓的,是租给百姓的,相当于百姓在给朝廷打工,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
相反,给世家种田,就不存在赋税杂税了,这部分的钱,就等于落到了自己口袋里。
交了租子后,能剩下更多,作为黑户,还能逃避徭役。
所以百姓自然更愿意成为黑户,不愿到官府去上户籍。
李世民听到太子这话,也反应过来。
原来太子在跟世家抢人,这可是利于大唐的好事。
当即冷哼一声。
柴孝成顿时有些慌了,当即作揖道:“请太子殿下恕罪,是臣失察,未能清楚个中缘由。”
李承乾呵呵一笑,道:“既是如此,那就是柴郎中污蔑孤了。”
“张尚书,这等情况,你刑部向来是如何裁决。”
刑部尚书张亮作揖道:“回太子殿下,按律革职处置。”
李承乾点点头:“那就革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