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军出兵,除了速战速决拿下都城,还需留意安抚城中百姓。一旦能擒获龙突骑支,再将栗婆准等亲唐之人推到台前,晓谕百姓,表明大唐无意为难,只惩首恶,那焉耆国内动荡自会平息,也能更快重归我大唐掌控。”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冷峻:“看来这焉耆国内,也有可用之人、可乘之机。那依诸位看,出兵之事,还需筹备哪些?”
李靖拱手道:“陛下,兵贵神速,不如遣一军直击焉耆。那焉耆国虽有西突厥撑腰,但国力远不及我大唐。安西都护郭孝恪向来善战,麾下将士更是精锐无比。”
“陛下可令其率精骑三千,速奔焉耆。趁那西突厥援兵未及赶到,先拿下焉耳熟能的焉耆都城。郭将军熟知兵法,只要趁夜突袭,必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擒了那龙突骑支,再重立亲唐之人为王,以绝后患。”
李世民目光灼灼,扫视群臣,高声问道:“诸位觉得如何?”
长孙无忌出列,微微躬身,轻声却沉稳地说道:“陛下,李靖将军此计虽妙,但西突厥狼子野心,不会坐视我们攻打焉耆。此次他们蓄意谋划良久,焉耆若遇袭,西突厥定会倾尽全力来援。出兵之时,需在边界安排重兵,以防不测。“
“依臣之见,可调遣重兵,屯于边境要隘之处,威慑西突厥。再者,一旦郭孝恪部遭遇困境也可随时驰援,如此,我军前后呼应,自当万无一失。”
事情定了基调,李世民也不含糊,当即诏令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进攻焉耆。
——
长安,海东商会。等候了数日没有消息的扶余隆,最后联系了在长安的一名百济大商人。
所谓海东,便是百济。
只是百济为国名,海东为地名。
崔祐熙生于百济沿海的小渔村,家中世代以打渔为生。
少年时,家中生计愈发艰难,崔祐熙决意不再守着几艘小渔船过活。他倾尽微薄积蓄,又向邻里东拼西凑,才购置了一艘简易的商船,招募几个胆大心细的伙伴,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海贸冒险。
听闻大唐盛世繁华,长安仿若一座金山,崔祐熙毅然决然把航线指向那片未知的东方大陆。
初到大唐口岸,他便被眼前的热闹景象震撼:码头千帆林立,岸上货物堆积如山,操着各地口音的商人往来不绝。崔祐熙没有丝毫怯懦,他带着最有特色的货物上岸兜售,又用赚来的钱财采买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一来一往,他的财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不出几年,就在长安的商界站稳脚跟,还牵头组建起海东商会,为远在异国的百济商人遮风挡雨。
常年在大唐生活,崔祐熙深知朝堂风向对生意的关键影响,也常与大唐达官显贵应酬往来。
原本扶余隆是不知道他的,毕竟崔祐熙在长安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娶妻生子。
但通过其他百济商人,听闻了王太子扶余隆前来长安后,崔祐熙敏锐的嗅到了商机。
只是崔祐熙清楚,若毛遂自荐,平白矮了一截。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所以打听了王太子扶余隆的困境后,转而让人委婉的告诉扶余隆,自己这边或许能帮到他。
果然,听闻自家国内商人在长安颇有人脉的情况后,扶余隆也顾不得自己王太子的颜面,立即赶来海东商会。
海东商会大堂内。
这里地处长安繁华地段,府内雕梁画栋,奇珍罗列,尽显奢华。
扶余隆虽贵为百济太子,可身处这陌生又华贵的环境,仍不自觉地流露出几分矜持,步伐沉稳缓慢,眼神内敛,举手投足间尽显谨慎。
这时,崔祐熙身着锦袍,匆匆而入。
见到扶余隆赶忙躬身作揖行礼:“王太子殿下久等了,小民来迟,还请恕罪。”
扶余隆微微颔首,抬手虚扶,语气淡淡:“起来吧,崔公客气了。”
说罢,便自顾自地在主位旁的檀木椅上落座,脊背挺直,坐姿端庄,双手规规矩矩地搭在扶手上。
商为贱籍,不仅是大唐,在百济也是这样。
虽说有求于人,但扶余隆却又有些放下不身段。
崔祐熙直起身,脸上笑意不减,余光却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扶余隆。
拍拍手,婢女鱼贯而入,将新沏的香茗与精致糕点摆上桌。
等一切安排好后,这才开口道:“王太子殿下屈尊莅临,必是有所要事,若有在下能效力之处,还望殿下直言。”
扶余隆端起茶盏,轻抿一口,滚烫的茶水入喉,他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皱,又很快恢复平静,搁下茶盏,缓声道:“崔公在这长安城中浸淫商道多年,人脉宽广,我初来乍到,诸多事宜不太顺手,听闻崔公愿伸援手,特来拜会。”
话语间滴水不漏,并未透露太多。
百济投降大唐皇帝,挑拨跟大唐太子的关系,这等事情本来就是极为隐秘之事。
崔祐熙心中明白,这位王太子哪会只因几句传言就轻易现身,当下必定是遇上棘手难题。
赔着笑,往前凑了凑:“殿下有所不知,我虽一介商贾,却也念着家乡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