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随即伸手:“此乃亮之幸也,大将军请!”
刘俭进入了诸葛亮的房间之中,他四下打量,却见诸葛亮的房间收拾的很是干净整洁,只是家具陈设似乎有些旧了,但是却并不影响使用。
桌案上的那些青州纸,被石砚压着,铺摆的十分整齐。
刘俭来回瞅着诸葛亮屋中的陈设,最终将目光落在了诸葛亮桌案上的那个匣子之上。
他微笑的看向诸葛亮,露出了询问的表情。
诸葛亮没有怠慢,他快步走过去,将木匣中的青州纸取了出来,上面都是他的八分书字体。
一排一排,一个一个,整整齐齐的,很是耐看。
真是一手好字啊!
“这是学生诸葛亮一点浅薄之学,还请大将军指点。”
“你这话有些谦虚了,论及读过的经文,我可能都远远不及你,咱们就算是彼此互相印证,谈不上指点。”
诸葛亮却很是认真的说道:“不!大将军乃是天下人杰,为了苍生黎庶,付出甚多,亮对大将军深感敬畏,大将军所设立的青州书局,近年来所出版的重要典籍,每一卷每一本,我都会细细研读,这纸张上的东西,就是亮根据青州书局的出版书籍,所做的一些整理,请大将军多多指点。”
诸葛亮现在对刘俭说话的态度,与白日间完全不懂。
此刻的他,全都是恭敬与崇拜的表情。
而且那表情不是作假,似乎是看到了让他充满了佩服与景仰的偶像一样。
刘俭拿起了诸葛亮书写的那些青州纸,认真的看着。
按照刘俭的设想,诸葛亮现在在青州纸上所做的文字,应该都是关于《欧阳尚书》,《易经》啊等经学的注解。
这些东西对于这个时代的士人学子来说,都是从小到大必须要认真研习的,而且东汉世子为了能够让自己扬名,经常会对五经的经文进行认真的注解,同时还有很多人会对优秀的注解进行再注解,反反复复,淋淋洒洒,一篇万字经文甚至都能出几十万乃至于百万以上的注解。
这些注解对他们而言,就是前途的担保,就是保证他们能够成功的阶梯与基石。
刘俭觉得,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应该是不会免俗的,毕竟这是这个时代的趋势。
谁又能够那么轻易的跨出时代的局限呢?
特别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
可是,当刘俭看到诸葛亮青州纸上的文字之时,刘俭的表情变的凝重了。
只见每一卷纸张的最上方都标注着一个标题。
而这些标题就所代表的,就是诸葛亮所书写的内容。
第一卷是——“乃粒”
“纺织”
“谷物”
“染色”
“作咸”
“……”
刘俭很是认真地来回翻看着。
不多时,他惊讶的扭头看向了一旁静立的诸葛亮。
“这些都是你编纂的?”
诸葛亮摇了摇头道:“此非学生编纂,只是学生研读青州书局所出版的珍贵书籍后,再根据学生自己平日里走访工坊和农户之时所做出的一些感悟与体会而做出的整理。”
刘俭颇为讶异的上下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你平日里不学经文的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回答道:“我学!”
“这里写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与经文相关的?”
诸葛亮很是认真地道:“学生学经文,但不对经文进行批注,为经文注解的人,这个天下间已经有很多了。”
“相比学经,亮平日里更喜欢读青州书局所出的治民生之典,如《齐民要术》《农科之道》《纺织技术》……”
“在亮看来,这些典藏于国更加的实用,对民生也有更好的改良与指点之用。”
“别的不说,单说去年青州书坊的《齐民要书改良第四版》,亮就觉得几可谓之为神书。”
“亮觉得这些典藏之用,甚至可远超五经。”
“而其中关于纺织、染色、做咸的这些产业要点归纳详实,实在是万利于民!”
“如这青州纸就是大将军一手所督造广传的,如今青州纸能够在各郡大行其道,教化万民,实是天下之大幸!”
“简牍虽然也在用,但是依亮看来,青州书籍取代简牍,早晚是时间的问题。”
“这不光是士人的福祉,也是整个天下的福祉啊。”
“所以,诸葛亮愿为这些典籍做注解、做延伸。”
“至于五经注解,就让旁人去做吧,此非我之所长也。”
听诸葛亮这么说,刘俭的心中猛然升起了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
大多数的士人虽然也多研究杂学、农业与制造,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五经还是他们的主业!
而对于整个国家、整个大汉朝最有利的产业技术学课,却都被他们放到了次要的地位。
年纪轻轻的诸葛亮只是在十四岁的年纪,就能够有这样的超前思想,实在是让人感到欣慰。
但这也并不奇怪。
仔细想想诸葛亮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推断出他现在的这些行为了。
得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