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办公室。
科克里尔从公文包里面拿出一叠报表递给亨利,同时开始介绍报纸的现状。
“《纽约世界报每份8版,售价2美分,发行量为每天1500份。”
“报社共有员工420人,其中有56名编辑记者,5个摄影师。”
“.去年亏损32868美金。”
科克里尔明显做了不少准备,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几分钟。
亨利已经让卡姆登专门调查过他,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科克里尔以前只是一个主编,并不是编辑主任或者总编辑。
原来的总编辑辞工自己创业去了,估计是不想与古尔德这种声名狼藉的家伙为伍。
科克里尔能够上位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他在报业界他算得上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出色,毕竟古尔德的用人眼光还是可以的。
其次,他情商比较高,底线比较灵活,古尔德说什么就是什么,绝对不会坚守什么新闻人的操守之类的东西。
事实上,这段时间亨利根据穿越前的记忆翻找了一下,在美利坚当前的报纸老板中发现了一个惊喜——大名鼎鼎的普利茨。
虽然穿越前的亨利也不是干新闻工作的,但是架不住报纸或者电视和网络新闻上动不动就来一个新闻普利茨奖。
一百多年后都能听得到名字的都绝对是各行业的牛人,能力毋庸置疑。
1878年底的时候,普利茨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自己办了一份小报《圣路易斯快邮报。
三年时间不到从每天24份已经干到圣路易斯市第一大报——每天2万多份。
亨利当即让布鲁斯侦探社在圣路易斯市的分部去调查他。
很快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今年34岁的普利茨操劳过度,眼睛患有重疾,身体也很差。
这对于亨利来讲都不是事,但是却很可能可以弥补普利茨生命中的极大遗憾。
普利茨才结婚三年,事业也才刚刚起步,应该会对人世间充满眷恋。
不过普利茨的办报宗旨是以劳工为读者对象,经常性反对和攻击富人、上流社会人士和贪污腐败,写作上采用接近读者心理的煽情报道,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和比较多的新闻图片。
普利茨可以说是新闻界“震惊体”的祖师爷。
这点跟亨利的办报宗旨有点偏差。
另外他更希望找一个能够完全听从自己指令的优秀执行者,而不是普利茨这种有强烈个性和自我的家伙。
因此,亨利也只是把普利茨当作一个备选。
亨利的初步计划是砸下重金挖人、改进设备、加强后勤配套。
再加上他本人作为这个时代美利坚第一偶像的流量,以及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精彩小说。
如果这样都还拉不起来销量,亨利就只能去拯救普利茨,将他拉过来打几年工,帮自己奠定报业王朝的雄厚根基。
等科克里尔停下来的时候,亨利开始告诉他自己的初步想法。
“《纽约世界报是我的第二份报纸,第一份报纸《芝加哥先驱报应该在这两天也会办完所有收购手续,由从《芝加哥论坛报跳槽过来的主编戴维斯负责。”
“我初步准备在这两份报纸上增加投入2030万美金,《芝加哥先驱报的目标是日销量5万份以上,《纽约世界报是10万份以上。”
“我们办报的宗旨是为广大市民发声,特别是新移民,去年纽约的人口是210万人,比前年多了20万人,今年预计增加40万人以上。”
“在纽约市内,每5个人中就有4个人要么本人是外国出生的,要么父母是外国出生的,这些都是我们的客户,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我们现在的编辑和记者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足,至少扩充5倍以上,你尽管重金去挖那些名记者、名专栏撰稿人、名摄影师。”
“比他们现在的薪酬翻倍都可以接受,更多的话看他们的名气和实力,都可以谈。”
“记者必须深入社会中下层,我们鼓励充满人情味的报道和煽情故事,新闻标题要押韵上口和亮眼,多放一些新闻图片。”
“既要有噱头和特稿来活跃版面,又要有严肃而重要的新闻报道,现在《纽约世界报的内容受众狭窄,且极为沉闷。”
“版面也要重新设计,包括印刷方式等等,钱在我这里绝对不是问题。”
“另外,你无需担心外出采访和报社安全的问题,初期我会派出4支小队共计50人左右的护卫到报社,后面视情况会继续增加。”
“在这种支持下,你有没有信心在5年内把报纸的日销量冲上10万份?”
科克里尔虽然是个老油条,但是听到新老板这么大手笔的投入和雄心,也难免热血沸腾。
作为新闻人,谁没有一个叱咤风云、指点江山、万众瞩目的愿望?
“社长,如果万一我没能做到的话会怎样?”科克里尔稳了一手。
还不错,估计科克里尔作为新闻行业中上层人士,对亨利还是有一些基本认知。
何况刚刚金融和铁路的恶魔大亨古尔德面对亨利都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态度,就已经说明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