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三征高句丽无疾而终,起义烽火遍地!(2 / 3)

五年后,再行讨伐匈奴!” 刘秀嗯了一声,点头道: “如此甚好。” 西汉的汉武帝,虽然打垮了匈奴,但由于西汉末年的大乱,匈奴已经有了再度崛起的迹象。 东汉自然也是要打匈奴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刘秀想了想,又忍不住说道: “匈奴、高句丽这般外敌,固然是非常碍眼的。但归根结底,大汉皇帝一定得先解决大汉内部的问题。” “只要大汉的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他们就会渴望功业,会主动支持朝廷发动对外战争。” “到那时候,大汉上下一心,焉有不胜的道理?” 大汉,从来都不是一个怯懦的王朝。 该打仗,那就打! 可打仗,也讲究一个方式。 刘秀这辈子,身经百战,何曾怕过? 像杨广这种,穷兵黩武,连大隋内部的危机都视若无睹的打仗方式,就是找死! 大唐世界之中,李世民忍不住开口了。 “父皇,当年的隋炀帝,当真如此愚蠢?” 李建成也有些疑惑。 “总感觉隋炀帝的智力,不至于如此低下吧?” 李渊抚摸着胡须,似乎进入了某种回忆之中。 过了好一会,李渊才缓缓道: “其实杨广还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不然如何能斗倒太子杨勇?” “但杨广太自大了,他当了皇帝,就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反对意见,把那些反对的臣子要么杀了要么免官流放。” “久而久之,杨广身边就只剩下一群拍马屁的应声虫,杨广能听到的只会是他想听到的声音。” “杨广不喜欢听地方上起义规模变大的消息,这些应声虫就告诉杨广,地方上的义军只不过是百十人的小流寇,分分钟便可平定。” 李世民忍不住道: “这岂不是会导致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李渊感慨道: “是啊,朕记得瓦岗寨那个时候兵力都已经数万了,当地官府也如实禀报了,结果杨广身边那群家伙却说是地方官府刻意夸大瓦岗兵力,还把知府给免职了。” “你说,别的地方官府看到这知府的下场,还敢如实禀报吗?” “是以,当大隋各地的义军加起来都超过几十万人的时候,杨广能听到的规模,估计都还没有一万人呢!” 听到这里,李世民等人也是无语了。 李世民感慨道: “都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杨广此人,真是把这八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啊。” 李建成忍不住看了一眼李世民。 这二弟说话,怎么有种明君的感觉? 不对劲,很不对劲! 李渊闻言也是点头,道: “世民啊,将来你要……” 李渊回过神来,猛然止住,咳嗽一声,转头看向李建成。 “建成啊,将来你要明白,当皇帝的绝对不能让朝堂之中只有一个声音,不然你就会像杨广一样被蒙蔽,懂了吗?” 李建成长出一口气,忙道: “请父皇放心,儿臣谨记在心!” 说完之后,李建成也是忍不住得意地看了一眼李世民。 二弟,纵然你心思再多,父皇心中还是把本宫当成了这个太子! 李世民呵呵冷笑,没有再开口说话。 视频继续播放着。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正好成为了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只见画面之中,杨广坐在营帐里,气急败坏地怒吼着。 “朕征集了五路大军,怎么只来了一路?” 在杨广面前的群臣诸将,面面相觑。 杨广盯着苏威,喝道: “你是宰相,别给朕装死!” 苏威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开口。 “回陛下,那些人应该是对征讨高句丽有了心理阴影,不愿来了。” 杨广怒吼道: “当地官府是干什么吃的,竟然连征兵都做不好?” 苏威艰难地咽了一口口水,开口道: “陛下,咱们大隋之中,此刻烽火遍地,到处都是反贼。” “地方官府……也控制不住了。” 几个月前,当杨玄感叛乱失败,并得知大隋明年还要三征高句丽之后,隋朝内部就掀起了新一轮的叛乱。 大业九年七月十一日,余杭人刘元进举兵造反,人数多达数万。 八月二日,南方管崇,聚众十万余人,自称将军,侵犯江东。 十月二十三日,河北渤海格谦聚众十万,自称燕王, 十月二十五日,山东孙宣雅聚众数十万人自称齐王, 十二月八日,扶风人向海明起兵作乱,自称皇帝,立年号白马。 这些,都还只是规模巨大的叛乱。 那些数百、数千的叛乱,更是多得无以计数。 之前的叛乱,还集中在中原、河北、山东一带。 可如今,叛乱的范围已经波及全国,关中、陇西、江南甚至是巴蜀,都爆发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叛乱。 这是真正的野火燎原! 杨广闻言,呆若木鸡,良久之后才道: “贼人如此势大,为何之前没有人告诉朕?” 群臣默然。 没人告诉你? 是你自己不愿意听啊! 说实话的人,要么丢了官帽,要么被你斩首。 谁还敢说? 【五路大军只抵达一路,三征高句丽的兵马总数仅有将将二十万,这个残酷的事实终于让杨广明白了现实。】 【但上天其实还没有放弃杨广,因为就在此时,高句丽国王高元也派人过来求和。】 【大隋连续三年的征讨,对大隋来说是沉重的消耗,对国力远远不如大隋的高句丽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于是杨广借坡下驴,接受了高句丽的请罪称臣,罢兵返回东都洛阳。】 【在返回洛阳之后,杨广下定决心,“先除匪患,再灭高句丽”。】 【各地隋军在杨广的旨意下,开始四处镇压起义军。】 【在杨广的命令下,隋军在击败起义军之后,还会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