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封常清兵败洛阳,李治的分析让李世民刮目相看(3 / 4)

!  李世民终于忍无可忍,砰地一声拍了桌子。  “这该死的突骑施反贼,朕非要灭了突骑施全族不可!”  李世民此刻心中的震怒是难以想象的。  作为“天可汗”,以草原规则统治草原的李世民,其实也任用了许多异族将领。  比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执失思力、黑齿常之等等。  他很信任这些异族将领,也从这些异族将领的效忠里得到了足够丰厚的回报。  这安禄山,他怎么敢的!  就在李世民大发雷霆的时候,一旁的李治突然弱弱地开口了。  “父皇,其实儿臣觉得这件事情好像还挺……正常的。”  李治此言一出,满殿群臣顿时侧目。  贞观大帝,武功盖世,李世民的威严可不是吹的。  刚刚李世民一发火,满殿的大臣都是噤若寒蝉,就连魏征都不敢在这种时候说话。  李治居然敢开口顶撞李世民,不要命了?  李世民看着李治,脸上露出疑惑表情。  “为善,你为何这么说?”  李治正色道:  “父皇,番人其实也是人。既然有忠心耿耿的,那么自然也就会有安禄山这般狼子野心之徒。”  “大唐要做的,应该是择其良材而用之,并不是一味的将所有番人视为异族。”  “不然,岂不是失去了父皇‘天可汗’之名的本意?”  听到李治的这番话之后,李世民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舒展开来。  “朕问你,若你坐在李隆基的位置上,又该如何防止安禄山这般贼子的做大呢?”李治显然已经想好了对策,胸有成竹地开口道:  “儿臣认为此事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恢复最开始的节度使制度即可。”  李世民眉头一扬。  “你是说由文官出任节度使?那若是因为文官的能力不足而打了败仗呢?”  李治道:  “可以用武将作为辅佐,战时以武将指挥为主。”  “又或者,有那文武双全之辈,自然也可以担此重任。”  “最重要的是,九大节度使应该共计九人,而不是像安禄山这般,一人独领三镇节度使官职,导致整个东北边军都落入安禄山的掌控。”  “请父皇试想,若是东北三镇节度使共有三人,相互牵制,那安禄山还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就横扫整个河北,进逼洛阳吗?”  李治一口气将这番话说完,随后毕恭毕敬地朝李世民行礼。  “只是儿臣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请父皇斧正。”  李世民闻言,有些惊讶。  李治如今只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年,竟然就已经能有如此见地?  在场的贞观群臣,同样也对李治刮目相看。  看到之前的盘点视频片段,其实有很多人是想不明白的,为何李世民最后会选择李治,为何是李治给大唐打下了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版图。  但现在,看到李治这般表现,便有不少人心中涌起“原来如此”的情绪。  李承乾和李泰在一旁听着,面面相觑。  李泰咬着牙,轻声自语。  “不过是拾人牙慧。”  李承乾冷笑一声。  “那怎么不是你在父皇面前说的这番话?”  李泰对李承乾怒目而视,李承乾毫不示弱,直接瞪了回去。  本宫当不了皇帝,那也不可能是你李泰来当!  李世民的笑声,让两人的注意力同时转移。  “好,很好。为善啊,你今天的话,朕很喜欢。”  李世民高兴地看着李治。  “能有这般想法,就比盘点视频之中你杀死阿史那社尔的行为要强太多了!”  李治闻言,不由微微汗颜,道:  “父皇谬赞了,儿臣也是在看了盘点视频之后,才有此感悟。”  “之前的儿臣,确实是在想法上有所偏差了。”  李世民心情大好,夸了李治一通。  但目光转回金幕之后,这位大唐贞观大帝,就又有些笑不出来了。  金幕之中,一座桥梁正陷入熊熊大火。  【叛军在抵达洛阳城后,迅速展开了进攻。】  【封常清先是率领亲卫,在城外击退了叛军斥候先锋。】  【随后叛军继续增加兵力,封常清自知手中数百亲卫根本无法抵挡,于是便率军退入城中,并烧毁了洛阳城东的河阳桥。】  画面之中熊熊燃烧的那座大桥,便是大唐洛阳城连接东方的主道必经之路,河阳桥。  看到这里,贞观世界之中的不少大臣,顿时发出低声惊呼。  “连河阳桥都烧了?这要是重建,不得来个三五年?”  “算了吧,都这种时候了,还顾得了什么重建呢,能守住就不错了。”  果然,画面一转,叛军拖出许多舟船,迅速渡河。  安庆绪骑马立于河边,看着对岸的洛阳城头,发出一声冷笑。  “封常清那个家伙,怕是在西域杀那些没脑子的胡人,把自己的脑子也杀没了!”  “区区一座桥梁,也能阻挡我们的脚步?”  “传令下去,渡河之后即刻攻城,不要给封常清任何一点反应时间!”  诸多舟船迅速靠岸,叛军士兵纷纷从船上跳了下来,很快集结成阵,朝着洛阳城冲锋而去。  此刻洛阳城墙之上,无数道身影挤挤挨挨,高声喧闹。  “哇,大家快看,是叛军!”  “快射箭啊,射死他们!”  “射个屁,要等长官号令!”  “哦对,我的长官呢,叫什么名字来着?”  就在这一团慌乱之时,突然又有人大叫。  “他们要上来了!”  一架架云梯被架到城头,随后成群的叛军士兵开始迅速攀登。  这群来自大唐东北边军,多年和诸异族交战的叛军精锐,无论是战斗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