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口道: “董仲舒何在?” 一名白发苍苍,头戴儒冠,身着儒士袍服的老者迈步而出,朝着汉武帝躬身行礼。 “董仲舒在此。” 董仲舒出列之后,在场的文武百官看向董仲舒的目光都相当复杂。 原本在大汉开国时期,采纳的是萧何、曹参为主导的道家黄老学派思想。 黄老学派讲究的是休养生息垂拱而治,对其他诸子百家并没有太多限制。 故而在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大汉之中又一次出现了百家兴盛的迹象。 但这一次,到了汉武帝一朝截止。 正是董仲舒的出现,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大一统”的理论,获得了汉武帝的欣赏。 最终,汉武帝做出决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之后,儒家一统天下,百家衰败。 就连曾经在大秦时代声威赫赫的法家,也不得不主动融入儒家之中,成了“儒皮法骨”,将法家的霸道和儒家的王道合二为一。 这便是后来汉宣帝教训太子之时说出来的那句话。 “我汉家,本霸王道杂之!”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董仲舒的身上。 很多人觉得董仲舒是个英雄,但也有许多人觉得董仲舒就是一个文化上的刽子手,彻底断绝了第二次“百家争鸣”在华夏的出现。 董仲舒开口道: “关于卫大人的话,臣刚刚思索了一番,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昔年周武王分封天下一千诸侯,那时的天下到处都是商朝余孽和山林野人,以至于诸侯不得不筑城而居,让国人和野人泾渭分明。” “可经过历代诸侯数百年的教化之后,东夷、西戎、北胡、南越尽入华夏,尽为华夏之民。” “我儒家至圣孔夫子亦曾言‘有教无类’也,若能将匈奴也教化为华夏一员,则陛下教化之功,必名垂青史!” 汉武帝听着,心中不由一动。 教化之功? 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战争的功劳,汉武帝是真不缺了。 霍去病和卫青北击匈奴,封狼居胥,这军功已经让汉武帝跻身千古大帝行列。 但汉武帝依旧还是不满足! 凭什么朕要和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那三个家伙并称? 朕就应该是历史上最强的,华夏独一无二的万古大帝! 原本在看到大唐盘点视频之中那辽阔的疆域时,汉武帝一度灰心丧气。 他很清楚,大汉想要打到大唐李治朝那种疆域,几乎没有可能。 可现在,董仲舒的话,却给汉武帝一丝希望。 武功不行,那教化呢? 若是能将漠南彻底教化,世世代代为华夏草原子民,难道不也是大功一件? 这种功劳,秦始皇没有,李世民充其量算一半,朱元璋同样也没有! 可朕,有! 那朕,不就超过他们三个了吗? 汉武帝想着,嘴角慢慢地翘了起来。 “好好好,董仲舒啊,你回去好好筹划一下这件事情。” “有什么困难,你就和丞相商量一下。” “若需要军队的帮助,你就去找卫青!” 董仲舒闻言也是激动不已,忙道: “多谢陛下!” 董仲舒不能不激动。 诸子百家之中,各自的较劲甚至早于稷下学宫的建立。 法家,毕竟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开辟了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存在。 儒家虽然声势浩大,但说白了现在还真没有建立过什么实打实的功劳。 就连大汉的建立,那也是道家黄老学派的事! 刘邦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还把儒者的头冠摘下来当尿壶呢。 若是能帮助大汉将漠南彻底消化,那儒家在这方面的功劳也就有了。 到那时,看那些诸子百家余孽还有何话说! 一旁的太子刘据看着自家父皇和董仲舒、卫青等人激动的表情,忍不住摸了摸鼻子。 总感觉,父皇他们似乎过于激动了? 罢了罢了,眼下还轮不到本宫这个太子思考这种事情。 还是好好先看盘点视频吧。 刘据一边想着,一边将视线移到了金幕上。 【在陕州,安庆绪为了阻止唐军东进,保护伪燕都城洛阳,便尽发洛阳守军,以御史大夫严庄作为统帅,命张通儒作为副帅,合力阻击唐军。】 【十月十五日,郭子仪所部先锋军,在新店和叛军不期而遇。】 画面中,郭子仪皱眉注视着面前群山,大感棘手。 “这些叛军驻扎在山上,有些难办啊。” 李俶就在郭子仪的身旁,闻言赶忙道: “郭大人,要不咱们就直接撤退,先等过几日稳住阵脚再战?” 郭子仪想了想,摇头道: “殿下,咱们刚刚在长安大胜,此刻叛军仓促集结人心浮动,乃是取胜良机。” “若是此时不攻,反而是给安庆绪那家伙稳固军心的机会了。” 郭子仪下定决心,很快下令道: “进攻!” 唐军很快派出步卒,朝着两侧山上攻去。 另外一边,叛军见状就派出一支轻骑兵,想要断绝唐军后路。 郭子仪又迅速下令,命弓弩手发射,击退叛军的轻骑兵。 叛军不甘示弱,从山上同样连发弓箭,将大唐进攻先锋打退下来。 此时叛军包抄骑兵后退,郭子仪双目之中精光一闪。 “是个机会,让前锋军立刻出击!” 大唐一万先锋军齐声呐喊,紧追叛军骑兵而去。 李俶见状不由大为紧张,道: “郭大人,怎么不保持阵型?这样会被敌人弓弩覆盖吧?” 郭子仪闻言微微一笑。 “弓弩覆盖,不可能将所有将士杀伤,只要付出
第179章 收复长安洛阳,李世民还没高兴三秒钟就傻眼了(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