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曹操李世民教子,太平天师张角登场(5 / 6)

君王被骂昏君,百姓日子难过,对君和民都有害处。”  “故而,君王和百姓永远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但臣,不同。”  “臣子,国家强大之时,当然也能分润到利益。”  “可一旦国家开始衰落了呢?臣子同样也能通过更残酷的压榨百姓,更凶猛的争夺君王权力来获得利益。”  “了不起,就改朝换代嘛!换个皇帝和朝代,又能如何?”  “皇位换人了,老百姓战乱死了,但作为臣子的他们只需要向新的皇帝效忠,依旧还能继续生存下去,依旧还能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抢夺君王的权力,去压榨百姓。”  “骂名,是君王担的。苦难,是百姓受的。”  “这一切,又和臣有什么关系呢?”  听着李世民的话,三名皇子同时沉默了。  良久之后,李承乾有些艰难地开口道:  “可是父皇,皇帝不可能一个人治理这么大的疆域和人口,总得需要臣子的帮忙才行啊。”  “总不可能,将所有的臣子全部杀光吧?”  李世民笑着点头。  “你说得对。所以臣永远都得有,永远都能存在。”  “我们作为皇族,要做的事情很简单。”  “那就是不要让这些臣,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依旧是臣,永远是臣。”  “能明白吗?”  李承乾一脸茫然。  李泰心中一动,开口道:  “父皇说的,莫非就是门阀?”  李世民点了点头。  “没错,朕说的就是门阀。”  “世世代代为臣,享受分润的君权,还能压榨老百姓,改朝换代依旧能位列朝堂之上,这就是门阀。”  “只有打断门阀这种世世代代都能大富大贵的命运,才能迫使他们和王朝共同进退,让臣这个阶级真正愿意和王朝同生共死。”  李承乾有些疑惑。  “这,能做到吗?”  李世民笑得越发开心了。  “朕原本也以为不能,但好在,朕有了这个。”  说着,李世民从御案上拿起了一本书。  《大明科举》。  “这本从金幕之中得到的书,给了朕答案——科举制度。”  “科举大兴之时,便是门阀衰亡之日。”  “臣这个阶级,将会因为科举而产生流动,不再像之前门阀世世代代为官时那样一潭死水。”  “全天下的子民,都会想着通过这条道路晋升为臣。”  “这会让臣不停地换血,不会再出现门阀世家这种尾大不掉,随时都能拥抱新王朝的情况。”  李治突然开口道:  “父皇,可是大明也灭亡了啊。”  言下之意,大明科举制度虽然登峰造极,但却依旧难改灭亡之运。  所以,这制度可能也没那么好用?  李世民哈哈大笑,拍了拍李治的肩膀。  “能想到这个问题,足以证明你的聪慧了,为善。”  “那接下来,你就好好想想。”  “为何用了科举制度的大明,最终还是灭亡了呢?”  “等你想清楚了,或许你就真的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当一个好皇帝了。”  听到李世民对李治说出来的这番话,李承乾和李泰同时脸色大变。  不对劲!  这意思,要是李治真想出答案了,将来的皇位,岂不是没有李承乾和李泰什么事了?  两人立刻陷入了无比浓重的危机感之中。  李世民长出一口气,心情舒畅不少,愉快地将视线转回金幕。  这金幕,当真是一件无上神器啊!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邺城。  本该是秋收的季节,城外却聚拢了大量流民。  城门紧闭,城头之上,大量士兵警惕地注视着城外连成一片的流民营地。  “都小心了,这些流民随时可能暴乱攻城。”  “一旦流民有所异动,务必第一时间镇压杀之,绝对不能让其成了气候!”  将军们的命令,一遍遍地在城头上宣读着,让士兵们神经紧绷。  营地之中,三名头戴黄巾,身着道袍的男子,缓缓而行。  【太平道天师张角】。  【太平道地师张宝】。  【太平道人师张梁】。  许多流民,见到三人之后,纷纷俯首而拜,表情虔诚。  “见过三位圣师。”  三人之中,为首的张角含笑点头,不停和周围信徒致意。  片刻后,三人来到一处偏僻营地。  这里躺着许多人,空气中弥漫着药材的味道。  张角对着身旁的张宝、张梁道:  “尔等要传令下去,多多抓紧制造符水收集药材,救治百姓。”  张宝张梁同时点头。  说完,张角独自一人,走入营地中防备最为森严的一处帐篷。  这里,一名黑袍人已经落座。  张角见到黑袍人,脸上毫无波澜,显然对此早有预知,平静地在黑袍人面前的胡椅上落座。  “如何?”  听着张角的询问,黑袍人淡淡道:  “朝廷那边有大人物发话了,尔等的活动从今日开始,能受到士族的庇护。”  “对了,尔等也不必局限于河北之地,可派遣得力人手前往颍川、南阳传道。”  张角嘴角微微扯动,露出嘲讽表情。  “颍川、南阳,那不都是天下士族精华所在,尔等真的放心让我们在那边传教?”  黑袍人平静道:  “只有在那些地方,我等才能庇护尔等的活动,不让朝廷和陛下发现。”  “将来尔等起兵之后,绝对不能祸乱颍川、南阳等地的士族,懂了吗?”  张角哼了一声,道:  “想要我为你们办事,总得有些好处吧?”  黑袍人淡淡道:  “太平道的名声会以最快的速度在颍川和南阳传播,所有人都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