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朝鲜禀明负责临时总领朝鲜军政的兵部侍郎宋应昌,还有负责和谈的兵部尚书石星,只说“倭国恭顺愿意接受封贡”,绝口不提其他条件。】 御书房之中,朱翊钧看着面前几名内阁大臣,道: “倭国既然恭顺,那么就按照之前的条件册封丰臣秀吉吧。” “此战也该结束了。” 兵部尚书石星满面红光,高声道: “遵旨!” 倭国之中,小西行长又一次见到了沈惟敬。 “什么,大明朝廷寸步不让?” “沈桑,你应该很清楚,关白对这种条件不会满意的!” 沈惟敬双手一摊,道: “小西君,你也应该很清楚,我只是一个商人,不可能让大明的陛下听我的话。” “怎么办?”小西行长顿时着急了,道: “如果真谈崩了,你我都逃脱不了责任!” 沈惟敬哈哈一笑,满不在乎地开口。 “就算谈崩了,也不影响咱们之前的生意啊。” 小西行长怒道: “你只不过是使团一名普通官员,我可是倭国正使,要负全部责任的!” “沈桑,你必须给我想个办法!” 沈惟敬咳嗽一声,道: “那之前的半成份额……” 小西行长咬牙道: “我不要了!” 沈惟敬哈哈大笑了起来,对着小西行长道: “那我确实是有一个主意……” 【很快,小西行长作为倭国使团的使者,来到了大明京师,也得到了朱翊钧的接见。】‘ 只见小西行长恭恭敬敬,双手递上一份《关白降表》。 朱翊钧接过来一看,发现这降表上的用词极其谦卑恭敬,各种告饶谢罪。 在降表的最左下方还写着丰臣秀吉的名字并用印。 当下,朱翊钧大喜过望。 “张鲸,尔宣旨吧。” 司礼监大太监张鲸展开旨意,一板一眼地宣读。 “……大明皇帝旨意如下:” “其一,倭军在受封后必须立刻撤离朝鲜,不得停留耽搁。” “其二,只册封丰臣秀吉,不准求贡。” “其三,倭国当世代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钦此!” 小西行长自然是听得懂的,他面不改色地跪在地上,双手接过了旨意。 随后,小西行长又和以兵部尚书石星、兵部侍郎宋应昌为首的兵部官员进行了详细的沟通。 对大明兵部提出的条件,小西行长一律嗯嗯啊啊,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结束谈判后,兵部尚书石星喜滋滋地进入皇宫,向朱翊钧报喜。 “陛下,倭国人确实是被大明和陛下的天威所震慑,对咱们的条件完全不敢讨价还价,全部都答应了。” 朱翊钧闻言,不由露出自得表情,哈哈大笑。 “哼,谅那丰臣秀吉也没有那种敢和朕作对的心思!” “行了,你下去准备一下封贡的使者人选,早日办成此事,让李如松从朝鲜撤军吧。” 镜头一转,小西行长又和沈惟敬碰面了。 小西行长脸色凝重,道: “沈桑,你和我说好的东西呢?” 沈惟敬嘻嘻一笑,从怀中拿出了一份黄澄澄的“圣旨”。 “小西君,自己看吧。” 小西行长接过这份“圣旨”,仔细阅读,眉头渐渐松开。 “这旨意确实是关白想要的,只是,你确定这伪造的旨意能骗过关白吗?” 沈惟敬嗤笑一声,道: “伪造旨意有什么难的?江南那些大人物,谁家里没有几十份圣旨?” “而且,你们倭国都已经差不多七十年没有接过大明皇帝的圣旨了,谁能看出来是真是假?” “反正呢,只要使者封贡完成,你的差事也就结束了。” “将来关白就算发现,你大可推脱说大明背信弃义答应你的事情没兑现,这不就完全没你的责任了嘛。” 小西行长这才松了一口气。 “好,希望这一次的议和能顺利成功吧。” 【由于双方往返路程漫长,这场和谈从万历二十一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万历二十三年才结束。】 【在这一年多议和的过程中,大明和倭国都开始逐步撤军。】 【大明方面,主持后勤的兵部侍郎宋应昌和军事统帅李如松带着主力部队凯旋而归,而倭国也只在占领的朝鲜南部四道保留一定驻军,其余大部分主力全部撤回。】 【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明朝命临淮侯李宗城充正使,以都指挥杨方亨副之,同沈惟敬前往日本。】 画面之中,负责册封的大明正使,临淮侯李宗城来到了倭军控制的朝鲜半岛最南端,釜山城。 看了一眼城内诸多倭军,李宗城立刻皱起眉头。 “怎么回事?按照议和条约,倭军应该已经全部撤出朝鲜了才对!” 沈惟敬心中微微一跳,干笑道: “侯爷有所不知,这是最后一批倭军了。” “只要等侯爷上了去倭国的船,这批倭军就一起跟随侯爷回到倭国。” 李宗城越发皱眉,怒道: “岂有此理!大明的信誉,难道这些倭人还敢质疑?” “而且本侯一路行来,不只是釜山,朝鲜南方四道中竟然还有许多城池有倭军存在,这就是背信弃义!” “你立刻给本侯去告诉那些倭人,只有倭军全部撤出朝鲜,本侯才会前往倭国册封那个丰臣秀吉!” 【李宗城作为大明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后代,敏锐地发现了沈惟敬和小西行长编织的漏洞,当即在釜山停留,拒绝继续前往倭国,除非倭军全部撤离。】 【沈惟敬和小西行长虽然想尽办法,但他们毕竟不可能真的让倭军撤出釜山乃至朝鲜南方四道,局面便陷入了僵局。】
第474章 康熙要卖皇家御用品给英国人?明倭和谈风波不断(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