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这三名关西派重臣之间的相互攻讦,丰臣秀吉的心腹们随之分裂成了文吏派和武功派,德川家康借机取得了武功派的支持,最终在关原之战中一举覆灭了文吏派,诛杀了丰臣秀吉的诸多后人,丰臣家族由此彻底离开了倭国的历史舞台。】 【根据后世史学家的研究,倭国在两阶段的进攻中先后出动了总计超过二十五万兵马,最终阵亡人数为五万三千六百七十九人,受伤者无法统计。】(注:该数字出自《日本史》。) 【其中,损失最惨重的为小西行长所部。从第一次出兵前的一万八千七百人,到最终撤军时仅剩六千六百二十六人。】 【明军方面,并无正式的伤亡数字统计,但从诸多记载中,依旧可以管中窥豹。】 旁白到这里,画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名字,他们都是来自于历次战役中大明阵亡的高级将官。 第一次平壤之战:参将戴朝弁,游击将军史儒,千总张国忠,马世隆。碧蹄馆之战:指挥使李有升。 南原之战:中军将李新芳,千总蒋表、毛承先。 第一次蔚山战役:千总周道继、麻来、李洞宾、郭安民、王子和、钱应泰,遵化营千总杨某某(名字不详),哨总汤文瓚,真定营中军将张应元、陈观策,大同游击将军杨万金。 沙斤驿之战:副总兵李宁。 泗川之战:游击将军卢得功,中军将徐世卿。 露梁海战:副总兵邓子龙。 以及,一万到两万名其余阵亡在朝鲜的大明将士。 这一刻,历朝历代所有时间线中一片安静。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注视着眼前这一个个为了抗倭而逝去的名字。 等最后一行字消逝,新的字幕开始浮现。 【纵观数年朝鲜战争,明军虽然在很多次战役中打得虎头蛇尾甚至反胜为败,但考虑到倭军绝大部分时间都两倍甚至三、四倍于明军,最终明军也实现了目标将倭军完全驱逐出朝鲜半岛。】 【故而,这一场大战中,可以认定明、朝联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这场战争,同样也对大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虽然朱翊钧抽调了全国主力,但在朝鲜阵亡的绝大部分将士都来自于最勇猛善战的辽东军。】 【辽东军在此次持续了数年的大战中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维持大明对辽东女真、鞑靼诸部的武力压制。】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也借助这几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并击溃了海西女真主力,奠定了统一女真三部的基础,也埋下了大清逐渐强盛,最终取代大明的伏笔。】 【此外,由于朝鲜之战旷日持久,朱翊钧派出太监充任矿税监,在各地征收矿税,横征暴敛,引起了全国上下从百姓到士大夫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大明文官集团也因在朝鲜战争和矿税中的激烈斗争、相互攻讦而分崩离析,各种党派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启了被许多人认定为大明亡国根源的“群党相争”序幕。】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也不由感慨。 【未来发生的事情,此时的朱翊钧还并不知情,他还在为了两份奏折而烦恼。】 此时的朱翊钧面前摆放着两份奏折,都来自他派往朝鲜前线的监察官员,分别是东征赞画主事丁应泰和左给事中徐观澜。 在这两份奏折之中,两名官员如实披露了明军四路南下,一路吃瘪两路战败,用重金贿赂倭军媾和还杀良冒功,只有水师连续奋战最终得胜的所有事实。 两名官员认为,内阁首辅赵志皋和监军王士琦联合欺瞒朝廷,报喜不报忧,辜负了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应当免职。 同时,两名官员还对经略邢阶、经理万世德、中路军提督董一元、西路军提督刘綎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将这四人问罪下狱。 对东路军提督麻贵,两名官员要求朝廷对其进行训斥,着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至于水师提督陈璘,两名官员认为作战勇猛有功,应当重赏,作为国家典范。 朱翊钧沉吟良久,有些头疼地摸了摸太阳穴,缓缓道: “朕该怎么办呢?” “嗯,来人啊,传内阁大学士们觐见!” 看到这里,扶苏也是拍案而起。 “好,早就应该惩治邢阶、万世德、董一元和刘綎这些混账东西了!” 秦始皇闻言,表情颇为平淡。 “扶苏啊,你似乎觉得是这些人的问题?” 扶苏有些疑惑。 “父皇难道觉得不是?” 但马上,扶苏就回过神来。 自家父皇这么说话的时候,通常代表着,后面还有扶苏看不到的内幕。 扶苏突然灵光一闪。 “父皇的意思是,朱翊钧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秦始皇呵呵一笑,淡然道: “那是自然。邢阶、万世德、董一元、刘綎等人固然都是混账,甚至包括之前的杨镐也是无能之辈。” “但问题是,这些无能之辈,为什么能占据高位,成为大明在抗倭战争中的指挥官和主帅呢?” “作为皇帝,朱翊钧本该将最能打胜仗的将领放在主帅和指挥官的位置上,结果呢?” “他安排的都是一群废物。” “若不是第一阶段有李如松,第二阶段还有陈璘为他挽回了一点颜面,若不是大明将士足够英勇足够精锐,这场战争啊,说不定还真会被倭国打进辽东乃至大明京师呢。” 扶苏闻言,表情渐渐变得严肃了起来,认真点头。 突然,扶苏想起了什么,开口道: “父皇当年用王翦去打楚国,莫非……” 秦始
第498章 最后的胜利,战争落幕,秦始皇对朱翊钧的批判(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