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王雲妙计安赵构,岳飞登场(2 / 4)

,赵构毫无阻碍地变化了北上线路,很快抵达了相州,见到了这里的知州汪伯彦。】  此刻黄河以北的宋国土地上,到处都是风雨欲来的气氛。  汪伯彦亲自带着一队兵马出城,将赵构迎接回到州衙之中。  主宾各自落座之后,汪伯彦让人送上茶水糕点,闲聊了片刻,这才谈起战事。  “王爷来相州是走错路了,臣听说在五天前,完颜宗望就已经从大名府魏县渡河南下,恐怕此刻兵锋都已经到了汴京。”赵构和王雲闻言,交换了一个眼神,心里都松了一口气。  去汴京好啊。  不管去哪里,只要别来相州就行!  赵构转移话题,问起汪伯彦对眼下宋金战争的看法。  汪伯彦先是随口说了几句人人皆知的废话,随后正色道:  “以下官之见,太原兵败之后,大宋已经没有跟金国继续作战的本钱了。”  “为今之计,只有效仿当年汉高祖白登解围,唐太宗渭水之盟,先以和谈换取金军撤兵。”  “等过上几年,大宋重整旗鼓,届时是战是和都可从容再做打算。”  赵构闻言,心中顿时一定。  明白了,这家伙也是个主和派的。  赵构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汪大人所言,俱是真知灼见,让本王茅塞顿开啊。”  “本王此次奉旨议和,深感责任重大,不知道汪大人可否指点一二?”  汪伯彦顿时惶恐,道:  “王爷说笑了,下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知州,怎么敢在这种国家大事上大放厥词?”  “更何况还有王雲大人在此,王大人智珠在握,自然早有成竹在胸,无需下官画蛇添足了。”  赵构再三相请,各种好话说尽,还承诺只要事成一定上奏朝廷给汪伯彦表功。  汪伯彦这才开口道:  “不瞒王爷,若是要下官说一句心里话,眼下这金军大营您是万万去不得的。”  “去了,就有性命之忧啊!”  赵构心中又是一喜。  这汪伯彦的看法,又和自己一致。  赵构忙道:  “那汪大人的建议是?”  汪伯彦摸着胡须,目光闪烁地开口。  “下官斗胆请王爷暂居相州,等待时局变化。”  “若汴京无忧,金人无非就是继续议和,多索要一些好处。届时王爷再动身前往金营,不但安全有保证,而且议和的功劳也必然是少不了的。”  “若汴京……咳咳,万一有所不测,那下官至少也能保护王爷安危,撤往关中。”  赵构表情认真地听完,点头赞许道:  “汪大人果然大才,只当区区一个知州,实在是委屈你了!”  很快夜色深了,赵构和王雲回到房间之中密谈。  赵构道:  “王大人,本王觉得这个汪伯彦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你觉得如何?”  王雲摸了摸胡须,沉吟片刻,缓缓道:  “汪伯彦的言行的确看起来像是咱们这一边的,但王爷可能有所不知,汪伯彦的弟子怕是一个隐患。”  “弟子?”赵构有些疑惑:“是谁?”  在赵构看来,汪伯彦不过区区一个知州。  他的弟子要么是个县令,要么就是普通御史之类,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王雲看出赵构的心思,笑道:  “王爷有所不知,汪伯彦的那个弟子名叫秦桧,如今可是大宋的御史中丞啊。”  “秦桧?”赵构吃了一惊,忍不住道:“秦桧不是李纲那边的人吗?”  秦桧这个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同样是大宋朝堂中的风云人物。  政和五年,二十四岁的秦桧进士及第,由于排名靠后,最终只能补官为密州教授这么一个闲职。  但秦桧发奋图强,很快又在大宋朝廷的遴选里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遴选为太学学正。  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南下时,秦桧上书宋钦宗,力主对金国强硬,以吓阻金国。  紧接着秦桧又提出“军机四事”:召百官详细讨论、加强守备、将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  种种表现下,秦桧获得了宋钦宗的提拔。  先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不久改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  秦桧获得干当公事的职位后大为不满,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对金国强硬,怎么反而成为负责割地求和的官员了?  于是秦桧三次上奏,想辞掉这个干当公事的职位。  种种做法,让秦桧得到了北宋内部主战派的欣赏。  虽然割地赔款的决议已经定了,但主战派终究还是担心主和派在实施过程中更进一步地卖国。  于是在主战派的推荐下,秦桧以割地使的身份随同肃王赵枢前往金军大营作为人质,并负责割让土地的具体事项。  赵构听到这里,忍不住摸了摸鼻子。  “也就是说,肃王当时出城来接替本王去金营当人质的时候,秦桧就在肃王旁边?”  王雲点头笑道:  “秦桧不过三十来岁,年纪轻轻,王爷应该对此有些印象。”  赵构脑海之中还真就浮现出一个人。  ----秦桧。  赵构恍然道:  “哦,原来是他啊。确实,当时在肃王身边的官员中,就以他最为年轻。”  “那后来呢?”  王雲开口道:  “后来议和成功了,金军北撤。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后升为左司谏。”  “到前几天咱们离开汴京的时候,秦桧已经是御史中丞了。”  “什么?”赵构颇为惊讶,“他这个升官速度也太快了吧?”  太学学正,一般是从七品或者正八品官。  御史中丞在元丰改制之前是正四品,如今则是从三品官。  也就是说,秦桧在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