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秦桧回归触怒历朝皇帝,大明为何不像大宋一样怂?(4 / 6)

咳嗽一声,道:  “父皇,这南宋的历史实在是太屈辱了,儿臣真的读不下去啊。”  “还得是汉武帝、唐太宗这种威风八面的时代,他们的历史读起来才带劲!”  朱高炽闻言不由哑然。  搞了半天,自家老爹居然是因为这个理由,所以才不了解秦桧这段历史的?  想了想,朱高炽又觉得情有可原。  就算是朱高炽这个温和的性格,在读宋朝这段历史的时候也经常忍不住心中的愤怒。  更何况是朱棣这种耿直的性格?  朱棣要是真的完整读一遍宋史,恐怕要直接气炸了。  大宋是一个很奇葩的国家。  根据好事者的统计,大宋整个王朝存续期间,对外战争胜率超过了六成。  而赫赫有名的大唐整个王朝存续期间,对外战争胜率不到五成。  从这两个数据来看,大宋似乎应该是一个比大唐还要更加强悍的王朝才对。  但事实却是,大唐属于所有华夏人提起来都无比骄傲的朝代。  而大宋嘛,“大怂”这个称号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想到这里,朱高炽心中突然又有些疑惑。  大宋并不是唯一一个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  大明也是!  扶持士大夫阶层最重要的是什么?科举制。  大明的科举制,比大宋还要更加发达。  为什么大明不会像大宋一样怂呢?  现在虽然是明初,但大明中期的朱祁镇,大明晚期的朱翊钧,两部视频朱高炽也都看过了。  在那两部视频里,大明也是完全不怂的。  也先围城,于谦直接站出来临危救主,还得到了从太后到皇帝到朝臣的大力支持。  投降派的声音在当时的大明内部,并不像大宋那样猖狂。  朱翊钧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是一个败家子昏君,但是有仗朱翊钧是真打啊。  为了朝鲜,硬生生和倭国干了好几年,强行把倭国干跑了。  怂这个字,好像压根就和大明没有什么关系。  朱高炽忍不住对朱元璋提出疑问。  “皇祖,为什么咱们大明和大宋一样是以士大夫共治天下,但大明却不像大宋这么怂呢?”  朱元璋听到这个问题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了朱棣一眼。  朱棣顿时有些得意,抬起下巴。  “这还用说吗?因为盘点视频之中大明皇帝都是咱的子孙。”  “咱这辈子可从来没怂过,咱的子孙自然更不可能怂!”  朱高炽听完,居然觉得有点道理。  但道理不多。  朱棣的基因再逆天,也不可能遗传了那么多代之后,依旧能影响后代大明皇帝吧?  按照这种说法,哪一个王朝的开国太祖不是杀伐决断,怎么就没把这些基因遗传给后代的昏君们呢?  朱元璋哼了一声,对着朱高炽道:  “你爹懂个屁!还是让朕来和你说吧。”  朱棣嘿嘿一笑,也不生气。  咱脸皮厚,只要不是大明的昏君,不是我朱棣的后代在金幕中当主角,父皇您想怎么骂就怎么骂,咱无所谓!  朱元璋清了清嗓子,淡淡开口:  “你爹不喜欢读宋史,但朕以前可是完完整整地把宋史看过很多遍的。”  大宋是距离大明年代最近的汉人王朝,朱元璋当然要仔细研究这个王朝怎么覆灭的。  归根结底就四个字——文人势大,皇帝势弱。  文人,骨子里就有软弱性。  当皇帝被文人钳制,武将只能当文人门下走狗的时候,这个国家自然也就有了和文人一样的软弱性。  文人做大也并非没有好处,大宋文化艺术、商业经济乃至科技发展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尤其像“宋词”更是被誉为和“唐诗”并列的华夏文化瑰宝。  但从朱元璋这个皇帝的角度来说,打仗打不赢,搞那些虚的文化、商业有什么鸟用?  如果大明将来的皇帝也和赵构一样被异族追着到处跑,那样的大明再繁荣又有什么鸟用?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必须减掉大明文人带来的娇娇之气,增添更多的勇武。  所以朱元璋第一个上来就废掉了大宋“刑不上士大夫”的铁律。  在大宋,士大夫们只要不是犯了谋反这种诛九族的大罪,其他事情无论是政治斗争失败,执政不力,打仗输了等等,最多都是免官流放,不会处死。  朱元璋恰好相反。  朱元璋一辈子杀了数以万计的大明官员,这些官员绝大部分都是从科举出来的,也就是士大夫阶层的一员。  不听话,朕就弄死你!  但这还不够。  朱元璋后来又废掉了丞相制度。  无论宰相也好宰相也罢,代表的都是相权。  大宋时代的士大夫们就是相权强大,能掣肘皇权。  朱元璋直接把丞相废了,相权收回到皇帝手里。  没有了相权的士大夫,拿什么和同时拥有皇权、相权的皇帝斗?  但单单打压士大夫还不够,还得扶持武将啊。  于是就有了大明“开国六公爵”为首的武将勋贵阶层。  这些武将勋贵,像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  打仗,他们是专业的!  大明用专业的武将领兵,就避免了像杜充、张浚这种自以为是的文官瞎指挥,导致失败的情况。  此外,武将勋贵阶层还和皇族联姻,比如前太子朱标娶的第一位正妻是常遇春的女儿,朱棣的正妻是徐达的女儿。  勋贵们通过这些关系又成为了外戚,能对朝政也施加影响。  这样一来,文官失去了对皇权的掣肘、对军队的指挥,甚至连本身的相权都没了。  此消彼长之下,大明武将自然不会像大宋一样只能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