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见那个小贱人……”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赵鼎无法说动赵构,于是采取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 【他以广开言路的名义,请求赵构对之前的大宋宰相们征求如今大宋治理天下的良策。】 【这个计策被赵构所采纳。】 【赵鼎并没有想到,这个初衷是让主战派宰相能群策群力进谏赵构的计策,却给自己挖了一个超级大坑!】 很快,几名前宰相的奏章就送到了赵构的面前。 前左相李纲的奏章中非常鲜明地表明立场:“勿遣使者求和”、“北伐中原”、“决战河北”。 前左相吕颐浩的奏章则稍微温和一些:“可派使者求和麻痹金人,大军出其不意北伐中原,可一战功成。” 前左相朱胜非的奏章也让人意外地非常直接:“今大宋有三十万大军,金国皇位更迭内乱,若错此北伐良机,实在可惜。” 前参知政事李邴并未提及北伐,而是建议赵构重新启用李纲和吕颐浩两位名臣。 看完这四份奏章之后,赵构极为不满,愤愤地开口道: “这些蠢材,一天天就知道北伐北伐,除了北伐就没有别的话了?” 赵构并不蠢,恰恰相反,赵构文武双全,是一个聪明人。 最开始当皇帝的时候,毫无经验的赵构被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个奸臣玩得团团转。 但扬州之乱,苗刘兵变,海上逃亡以及金军六次南征等诸多事情的轮番吊打下,赵构现在也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皇帝了。 “北伐,能赢吗?”赵构自言自语了一句,然后又做出了回答。 “应该是有不小希望的。” 以前的宋军对金军,就好像是绵羊对老虎。 但去年宋军可是连续在关中、襄汉、长江三处战场上都击败了金军! 这足以说明,宋军现在拥有了金军掰手腕的实力。 北伐,的确是可行的。 但马上,赵构又喃喃自语。 “若拿下了中原,是不是就要夺回山东关中?” “夺回山东关中,是不是就要夺回河北?” “夺回河北,是不是还要灭掉金国?” “灭掉金国,是不是他们……就回来了?” 赵构口中的“他们”,指的当然就是老爹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了。 这两人还没死呢! 虽然被金人封了“昏徳公”这种屈辱的称号,但宋徽宗赵佶不但没死,这几年甚至已经在金国的土地上又给赵构生了八个弟弟妹妹。 老爹宋徽宗都没死,更加年轻的哥哥宋钦宗自不必说。 以前赵构是觉得大宋打不过金国,所以只能求和。 现在赵构承认大宋能打得过金国了,但是他又害怕,万一真的北伐太顺利了,金国被迫把宋徽宗宋钦宗送回来怎么办?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是大宋真正的正统皇帝,赵构只不过是一个无奈之下的临时选择罢了。 只要宋徽宗和宋钦宗任何一个回到大宋,整个大宋的文武百官和子民们都会立刻抛弃赵构,重新成为宋徽宗、宋钦宗的子民。 这是赵构完全无法接受的事情。 都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了,好不容易稳定住大宋局势了,这种时候让宋徽宗宋钦宗回来摘桃子? 绝对不可能! 和皇位相比,北伐收复的那点领土算什么? 华夏尊严,大宋苦难又算什么? 赵构咬牙切齿地骂了几句,定了定神,拿起了另外一份奏折。 这是来自于前右相汪伯彦的。 汪伯彦的奏章中讲了一个故事,是“决战将军”和“万全元老”的对话。 单看这名字就能知道,决战将军是主战派,万全元老属于主和派。 故事的最后,以决战将军被万全元老说服,不再开战而告终。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主和的意味。 赵构看完这份奏章,脸色放缓不少。 “哼,这个汪伯彦还是有些见识的。”“要不要召他回朝呢?” 赵构沉吟片刻,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方面,汪伯彦的名声实在是太臭了,臭不可闻那种。 召他回朝,舆论肯定是要翻天了,赵构没必要为了汪伯彦承担这个风险。 另外一方面,汪伯彦的无能是扬州之乱最直接的原因。 扬州之乱对赵构来说非常重要。 就是因为扬州之乱,赵构失去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功能! 赵构不可能怪罪自己,那自然就只能怪罪汪伯彦了。 信手将汪伯彦的奏折丢到一旁,赵构拿起了最后一份没看过的奏折。 “嗯,秦桧写的……” 秦桧这份奏折之中其实也是主和派的老一套,没什么新意。 在奏折中,秦桧还自我吹嘘了一番。 暗示大宋之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因为秦桧当时的议和忍辱负重,给了大宋发育的时间。 赵构看完奏折,对奏折中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印象,反而盯着秦桧的名字看了半天。 “嗯,秦桧这家伙已经被证实和完颜挞懒有关系,这是得到完颜挞懒亲口承认的。” “眼下朝廷之中全是主战派也挺烦的,如果有秦桧这么一个和金国有联系的主和派,议和的事情应该是可以快速推进的。” “或许,也该到用秦桧的时候了……” “嗯,不过赵鼎和张浚才刚刚拜相,无缘无故给他们免职也不行,最好还是等待一个机会……” 赵构陷入了沉吟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金国和大宋之间由于各自的内部问题,维持了短时间的和平。】 【但这种和平很快就被打破了。】 【绍兴六年正月,右相兼都督张浚在镇江府召集诸多东南大将,进行了一场军事会
第564章 赵高让刘邦破防,岳飞二度北伐,秦皇汉武激动失态(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