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大宋士大夫风骨李光,李渊觉得杨广远胜赵构!(2 / 3)

意阿附秦桧,反而处处抨击秦桧擅权,使得秦桧很是一番手忙脚乱。】  【好在此时和约履行程序尚未完成,赵构是断然不可能将秦桧罢相的,秦桧也借此将廖刚罢官,改由秦桧另外一名党羽王次翁接任。】  【如果说这件事情对秦桧而言只不过是小小波折的话,那么另外一件事情,宰相李光和秦桧的对立,就是一件让秦桧差点罢相的大事了。】  画面中,出现了大宋参知政事李光的身影。  李光,其实也是和孙近一样,由秦桧举荐入朝的。  最开始的时候,李光的确也坚决站在秦桧这一边。  无论是众宰相一起去跪拜金国皇帝圣旨,还是屈辱地对金国求和,李光都按照秦桧的指示去做了。  但李光的性格,其实并非是谄媚之徒,屈辱求和之人。  在跟随秦桧各种屈辱之后,李光的诸多故旧朋友纷纷写信,对李光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批评。  “曾听闻阁下乃天下正直之人,却不料如今反为谄媚秦桧而得执政之流,何其令人耻笑!”  “徒媚宰相秦氏,取尊官,令天下人极口讪笑阁下平生之虚伪矣!”  在一封又一封批评的信件面前,李光渐渐满头大汗,猛然站起,差点摔倒在地。  李光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痛苦地捂着脑袋。  “不,不行。”  “我李光怎么能违背平生之志,助纣为虐?”  “但,我能斗得过秦桧吗?”  漫长的思考过后,李光自言自语道:  “纵然确实斗不过秦桧,至少我问心无愧,对得起陛下、朝廷和天下百姓!”  【李光由此醒悟,从一位秦桧的跟班党羽,走向了秦桧的对立面。】  画面中,一次朝议正在召开。  秦桧的党羽,新任御史中丞王次翁开口道:  “陛下,如今和议已成,几路边军数量尚有数十万之多,靡费巨量物资供养,徒自消耗大宋国力。”  “以臣之见,应当罢免各路大将,只需要在各地常驻兵马,以朝廷派遣将领轮流指挥即可。”  王次翁说的这个,其实就是北宋时候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旧制度。  秦桧闻言,微微点头。  此时的秦桧因为“议和有功”,已经在不久前被正式任命为南宋左相。  右相之位眼下无人接替,孙近和李光都只是副宰相级别的参知政事。  故而秦桧是不折不扣的“独相”,大权在握。  看到秦桧这一点头,在场的诸多党羽立刻一拥而上,纷纷表示赞同。  “王中丞所言极是,武将猖狂已久,实在是不符合大宋制度。”  “也该到恢复大宋旧制,以文御武的时候了。”  秦桧见状,心中不由暗自得意。  如今的大宋朝廷,已经不需要秦桧站出来说什么了。  自然有一群小弟冲锋陷阵,让秦桧坐镇幕后,轻而易举地左右赵构决策。  但就在此时,李光却站了出来。  只见李光沉声道:  “此言大谬!”  众人顿时安静,露出惊讶表情。  他们完全搞不懂,为何平日里也是秦桧一党的李光,竟然会在这种时候反对。  就连秦桧也忍不住动容,吃惊地看着李光。  李光正色对着赵构道:  “陛下,和约初定,但金人尚未完全从河南撤军。”  “此时将大将们免职,若是金人得知大宋变故,定会毁约南下,届时悔之晚矣!”  赵构一听,感觉确实也是这个道理。  对赵构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苟安!其他事情和苟安比起来,统统都要退居第二。  于是赵构便道:  “李光卿家言之有理,此事等和约完成之后再议吧。”  【李光在朝议上石破天惊的反戈一击让秦桧无所适从,导致这一次他精心策划的对大将们下手计划并未得以实施。】  【此事之后,李光正式和秦桧翻脸,两人在朝中明争暗斗不断。】  【然而秦桧毕竟是赵构用来达成和议的主心骨,有这一点作为基石,李光自是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秦桧。】  【几个月后,李光黯然罢相去职,结束了短暂的宰相生涯。】  【但李光的迷途知返,也正说明了即便在秦桧独相大权在握的时刻,依旧有人勇于斗争,的确也是大宋士大夫的风骨所在。】  【只可惜李光只知道风骨,却不擅长斗争之法,又不愿意结党共同进退。】  【李光终究也只能如李纲等前辈一般,黯然退出舞台,没有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这便是大宋士大夫正直之士的最大弊病,为了风骨而一味强硬不知进退,最终导致秦桧在一次次的胜利中权势越发巩固,直至尾大不掉。】  唐初世界。  李渊坐在游船上,和裴寂一边喝酒,一边看金幕。  看到这里,李渊也是大发感慨。  “这个赵构是真的有点不要脸了,朕的那位表哥和他比起来,简直都是圣人!”  裴寂闻言,陷入沉吟。  李渊的表哥自然指的是杨广。  不孝?  杨广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孝顺之人。  当然,天家无亲情这种事情早就习以为常,至少杨广表面上还是可以的。  人性这方面,杨广主要的标签是好大喜功,而赵构的标签是苟安享受。  两者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最喜欢的标签而不顾一切。  杨广至少是一个追求开疆拓土,对外扩张的君主。  比起赵构这种屈膝求和,除了耻辱还是耻辱的皇帝来说,确实是要给人的观感上强很多。  裴寂正色道:  “陛下所言极是。”  “赵构这种皇帝,看了实在是太让人憋屈了。”  “臣说一句大不敬的话,若是臣在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