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广利愤怒的是,楼兰国竟然也选择了紧闭城门,不欢迎大汉的兵马入驻。
“给我攻城!”
楼兰国明显是有所准备,李广利这一次足足用了五天时间才攻破了城池。
楼兰王的王后和嫔妃还是很美貌的,但这一次李广利只停留了一晚上,第二天就继续上路了。
他的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些不太好的预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种预感很快被验证为事实。
一路上的诸多国家,竟然只有两个愿意欢迎汉军。
其余十几个西域小国,无一例外地都将城门关闭得严严实实。
愤怒的李广利可不会惯着这些小国,一律选择攻城。
一方面,这是汉朝朝廷在出兵之前就已经有过推断的情况,李广利一路打过去也属于是推演中的一种结果。
另外一方面,李广利也需要城池之中的补给。
六千骑兵,一万两千匹战马,再加上三万步兵。
由于相隔戈壁大漠,指望从河西走廊运输补给是不可能的。
李广利随军当然也带了一些补给,但他也没有空间口袋之类的东西,不可能支撑得了这种巨量的消耗。
破城之后的劫掠,一部分是为了让将士们拥有更加旺盛的斗志,好继续在西域这个远离中原数千里,鸟不拉屎热得要死的鬼地方作战。
另外一部分也是为了补充后勤。
即便如此,后勤的问题也是一天比一天严重。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攻城是肯定要损失一部分士兵的。
攻克一座城,死个几百人,受伤个一两千,似乎也没啥。
可十几二十座小国一路打下来,积少成多。
等即将抵达大宛国的时候,李广利盘点了一下,发现不对劲了。
“你说什么,现在只有四千多骑兵和两万步兵可用了?”
行军司马苦着脸开口道:
“大将军,这两万四千人里,至少还有四千的伤兵!”
李广利说不出话来了。
换言之,还没打完大宛国,李广利就已经损失了一万两千人?
再考虑到四千伤兵,三万六千人里竟然已经只剩下两万人有战斗力了。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李广利咬牙切齿地开口道:
“无妨,大宛马上就能抵达,让将士们忍一忍,攻破了贰师城之后回去,大家不但发财,还能升官晋爵!”
不得不说,汉军在长达几十年不间断的战争中,的确培养出了惊人的坚韧性。
在李广利的强行命令下,汉军坚持着继续攻破了四座城池,穿越了疏勒国。
终于,在花费了整整九个月的时间后,汉军抵达了刘彻定下的目标——大宛国。
但大宛国作为匈奴扶持起来的一个西域中等强国,可不是只有一座生产大宛汗血宝马的贰师城。
拦在李广利面前的,是大宛国最东部的大城——郁成城。
郁成城的规模,大致相当于大汉比较富庶的县城,城内大概有一万左右的人口,以及数千守军。
李广利看着面前的郁成城,给部下们加油打气。
“只要攻克这里,大宛人一定会闻风丧胆,献出大宛马投降的。”
“大家努力,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战了!”
听着李广利的话,在场的许多大汉将士表情麻木。
在过去的攻城战里,李广利多次用这“最后一战”的话术来激励大家。
“这是最后一战了,打下这座城池,接下来的国家一定都会投降的。”
“这是最后一战了,攻克这里就能进入大宛国境内,大宛王一定会投降的。”
但李广利所说的事情并没有发生,所以大家现在也听得麻木了。
麻木归麻木,大将军的话还是得听。
汉军对着郁成城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
但大宛人明显早就已经知道汉军会来,做足了所有准备。
而汉军长途跋涉,连续奋战,士气本身已经非常低落。
最要命的是,还没对郁成城取得明显的突破,天上就已经开始下雪了。
“这才九月份下旬,怎么就下雪了?”
李广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雪比关中要下得早了太多!
老天的意志当然不会因为李广利的疑惑不解而有所更易。
一开始还是小雪,但接下来的几天里,雪越来越大了。
大雪对汉军来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行进困难,城墙滑溜,攻城难度加大,这些都在其次。
最重要的是,李广利压根就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
按照李广利战前最不乐观的计算,下雪的时候纵然不能回到大汉,也应该坐在大宛国的国都内,骑着大宛王的女人纵享美酒了。
严寒之下,大汉将士们开始大量出现各种伤病。
此时的后勤补给也同样因为大雪出了严重的问题,冻饿而死的数量不断上升。
即便如此,李广利依旧还想要硬着头皮坚持打下去。
但又一件突发事件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