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坪,曾府。 披麻戴孝的曾国藩坐在屋中,平静地拿着一本《史记》阅读着。 脚步声传来,紧接着是弟弟曾国荃的声音。 “兄长,巡抚衙门那边又派人来了。” 曾国藩皱了一下眉头,沉默几秒后开口道: “带去大堂吧。” 这已经不是巡抚张亮基第一次派人来劝说曾国藩出山演练兵马了。 很快,曾国藩在大堂见到了来人。 在看到来人的那一刻,曾国藩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左先生?” 左宗棠站了起来,对曾国藩拱手为礼。 “草民左宗棠,见过侍郎大人。” 曾国藩紧走两步,一把架住了左宗棠的臂膀,阻止对方继续弯腰。 “左先生这是做什么?来来来,快请坐,上座。” 在这个时代,湖南本地父老乡亲们心中名气最大的,有两个人。 第一个,自然就是殿试奇迹翻盘,三十八岁就成为二品侍郎,天才中的天才曾国藩。 而第二个,则是左宗棠。 这足以说明左宗棠的独特之处。 毕竟,左宗棠可是得到林则徐亲口称赞的“绝世天才”。 这是曾国藩都没有得到过的荣誉! 此外,作为长沙守卫战的真正军师,左宗棠协助张亮基守住长沙之后,名声越发响亮。 如今的湖南,甚至有更多人认为左宗棠才是本省真正最值得骄傲的第一号人物。 即便对方甚至都没有官身,曾国藩也不会在左宗棠面前拿腔捏调,摆什么二品高官的面子。 左宗棠先是理解性地问候了一番曾国藩,说了几句节哀顺变的废话,然后就直入正题。 “曾侍郎,武昌的情况你也明白,张巡抚这一次派我来的意图你更当知晓。” “还请大人即日起开始招募兵丁,操练军队吧。” 曾国藩叹了一口气,正色对着左宗棠开口。 “既然是左先生前来,那我也就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曾国藩将心中顾虑如此这般,说了一通。 首先,还在给母亲守孝的曾国藩,若是真的应了朝廷的征召出山,名声上是非常难听的。 当年强如大明朝首辅,有“大明第一名臣”之称的张居正,守孝时的“多情”,都三百年过去了还被读书人指着脊梁骨臭骂呢。 其次,曾国藩作为一个纯真科举出身的汉人士子,他这辈子摸过武器的次数屈指可数,军事理论更是一窍不通,对练兵也一无所知。 让曾国藩去带兵打仗,怎么打? 对手还不是普通的毛贼,是转战大清三省,越来越强,连武昌都强行攻克的太平军! 最后,曾国藩没人、没钱、没武器物资。 朝廷给曾国藩的旨意都明说了,除了一个“奉旨建立团练剿匪”的名头之外,啥都没有。 大清现在签了一堆的不平等条约,国库穷成什么鸟样了,曾国藩作为在京多年的侍郎,心中怎么可能没数? 连黄河决口都半年多了,大清朝廷都没钱去搞定这种事情,更何况是拨款、拨资源给曾国藩? 啥都没,想要从无到有建立一支军队去和太平军对抗,这特么不是异想天开? 以上几条中,任何一条都是巨大的难题,三条组合在一起…… 曾国藩叹了一口气,道: “非我不愿为,实在是无能为力啊,左先生。” 左宗棠安静地听完了曾国藩的话,除了时不时喝一口茶之外,并未打断。 等曾国藩说完后,左宗棠将手中的茶杯放下,看了一眼旁边的曾国荃等人。 曾国藩会意,挥手示意弟弟们都退下。 等大堂之中只剩下两人后,左宗棠才不紧不慢地开口。 “曾大人三十八岁便是二品大员,出任侍郎,这是天底下所有汉人都羡慕的福分。” “但曾大人应该也很清楚,若无惊天之功,您唯一向上的希望就是成为下一任皇上的帝师了。” 曾国藩表情微微一暗,又叹了一口气,点头道: “是。” 大清,是“满蒙一体”的大清。 是八旗的大清,和汉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就说曾国藩这个侍郎吧,听起来好像是挺牛的。 但别忘了,大清的官僚制度之中,可是有满人尚书、侍郎和汉人尚书、侍郎之分的。 若按照实际权力来算,六部之中任何一部,满人尚书是第一,满人左侍郎第二,满人右侍郎第三。 然后,才是汉人尚书第四,汉人左侍郎第五,汉人右侍郎第六。 别看排名在四五六了,在实际的各部运行中,满人官员们的话才是最终决定,汉人尚书、侍郎说白了就是一个荣誉,给满人打打杂跑跑腿,当个应声虫罢了。 六部之中的各司、各科,汉人尚书、侍郎说的话同样也不管用! 曾国藩在守孝之前,是工部汉人左侍郎。 在工部之中,名义上排名第五,实际上嘛…… 啥也不是。 唯一晋升的希望,就是得到皇帝的宠信,抬曾国藩入旗,成为汉八旗的一员。 ,! 说来也巧,咸丰朝只有两个汉人被抬入八旗。 第一个,是从咸丰皇帝开蒙起就一直担任老师,在私底下会被咸丰皇帝尊称为“杜师傅”的杜受田。 第二个,是从广西一路和太平军死战到湖北,眼下以钦差之名统领诸军的将军向荣。 这两个人的功绩,那可都不是曾国藩“区区”一个二品左侍郎能相提并论的。 人家能理直气壮地对咸丰皇帝自称一声“奴才”。 曾国藩还不配! 不是八旗,哪怕你是什么一品官,实际上依旧狗屁也不是。 这就是大清。 左宗棠缓缓道: “杜受田大人的路子,朝廷之中不知道多少人去争,去抢。” “以曾大人您在京城中的……咳,想来是很有难度的。” 曾国藩再度沉默。 之前为了争取咸丰皇帝的信任,上
第1294章 左宗棠面劝曾国藩,老曾的最终决定(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