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十五章(3 / 3)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眼时间,在仓库里找东西消耗了太多时间,这会儿已经快下午五点了。但对于法医和痕迹检测来说,一个下午的时间,恐怕还不足以让她们出结果。

章弥真驾车往回开,秦梓需打开蓝信,联系李之枚和刘雪莹,二人半晌均无回应,秦梓需知道她们现在恐怕都埋头在实验室里,没空理会蓝信消息。

秦梓需靠在副驾里,闭上眼,摒弃杂念,开始思考起这一新发现所带来的可能信。赵蕾……秦梓需搜遍自己的记忆,也不曾想起这样一个人名,她印象里,陈老师认识的人中,似乎也没有这么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男是女?看名字和笔迹,是女性的可能性比较大。她似乎是个山村教师,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她是怎么会和陈老师发生关联,互通书信的?

这封信写于2002年,翻一翻通讯发展历史,虽然02年企鹅通讯已经出现,但有电脑的人群仍然有限,陈老师当时肯定不是电脑普及用户,日常教学里她很少用电脑,而家中经济比较拮据,地方狭窄,也摆不下电脑。唯一不能排除的就是她去过网吧,但看她每日两点一线的忙碌生活,也很难挤出时间去网吧。

那会儿学校里的老师都流行在外兼职一份补习班的工作,陈老师却不行,因为那个家根本离不开她。

不过那会儿电话早已经普及,手机方兴未艾,绝大多数人还是使用BP机+固定电话的方式互相联系。那会儿写信的人就已经比较少了,看赵蕾那封信的行文内容,可以推测二人似乎是笔友关系。

这是一种古老且浪漫的关系,存在的时间跨度起码与纸张普及的历史等长。在过去,报刊杂志上甚至会有专门的栏目板块为笔友牵线搭桥。

陈老师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笔友,确实是她的盲点。身为伴随高度发达的通讯媒体成长的年轻一代人,她受到自己的视野局限,对于未曾体会过的过去的生活经验缺乏想象的能力。

怪不得她怎么查,都查不到陈老师的人际关系中存在那样一个女性。也许陈老师家中的大火,烧毁了相当一部分她与笔友之间的书信,这封保存在学校里的信,简直是珍贵的“漏网之鱼”。

等等……不对,收信地址是胥中,而不是陈老师家的地址。一般通讯地址不会随意更改,也就是说,很可能笔友一直都是将信寄到胥中,陈老师的遗物里没有更多的信,她是把以前来往的书信都带回家了吗?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毕竟在秦梓需看来,陈老师在家中的忙碌程度,完全不亚于她在学校工作的时间。

她要负责看管孩子,辅导功课,要负责给家里店铺帮忙,还要负责照顾公婆、瘫痪的丈夫,身为一个传统女性,那个家庭有七八成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肩上。

她几乎是回到家就开始忙,从下班到家后的五六点一口气忙到晚上九点,就得睡觉。家里人都是挤在上下铺里睡觉,根本没有房间,彼此之间只以帘布隔开,有什么动静,互相都听得见。

她很难有一个清静的环境去阅读、写信,相比之下,反倒是她在学校里有空闲时间,在办公室或图书馆,她能够清净一会儿,做点自己的事。

既然如此,她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信都带回家中,保存在学校里就行了。那个家已经足够的拥挤了,潮湿、油腻的环境也并不适合保存信件,秦梓需甚至很少在她们家里看到书籍。

可学校的遗物里只有那一封信,这意味着什么?

“嗳,老秦,据你所了解,陈老师是个很慷慨的人吗?”开着车的章弥真突然问道。

“慷慨……难说,陈老师家经济状况不好,她很难谈得上慷慨,我印象里她一直很节省。”秦梓需蹙眉思索。

“可是她专门买了一本艾米丽·狄金森诗集千里迢迢寄给那个赵蕾诶,而她自己都没有那本书,只是从图书馆借来看。”章弥真道。

“也许,寄书并非只是寄给赵蕾,她很可能是寄给乡村学校的,算是一种捐献行为。”秦梓需推测。

“哦,是哦,对于老师来说,有这种情怀倒也正常。”章弥真点头。

“回去后,先核查一下赵蕾的情况,这是当务之急。”秦梓需坐直了身子,眸中的光芒再次变得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