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的意见是最好能保证地区维持其在原始状态下的森林,植被情况,这样才不容易出现问题,通俗而言也就是尽量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当地的农业。”
看着赫尔维因等东非官员一脸不解的表情,摩尔斯只能解释道:“我也就不绕弯子了,我的农业发展打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要恢复必要的森林或者植被,至于什么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因地制宜了,就比如有一些降水量偏少的地区,就不适合大规模开发耕地。二是多建设水库或者保护当地的水域,通过我在当地长达数年的研究,水库越多,对区域内的农业发展越有益,当然,我们本来就在大湖沿岸,所以没必要大费周章,做好相关水利设施建设即可。”
坎帕拉市农业局局长赫尔维因问道:“摩尔斯先生,你的意思是我们对当地的农业建设是不利的么?”
当然,东非对大湖区的定位就是东非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对当地工业和东非其他区域相比本来就并不算重视。
毕竟这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升级主要是在原本的工业和科研相对发达或者沿海地区展开,基苏木和姆万扎这种内陆城市暂时还没有这个待遇。
当然,作为大湖区的第四大城市,坎帕拉正在加速发展,缩小和其他城市之间工业的差距。
而坎帕拉工业发展的机遇来自两个方面,一個是区域内和相关地区经济发展为坎帕拉提供了市场和原材料,一个是中部地区对北方地区的落后产业转移。
这也是目前东非国家的现状,东非虽然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并且培养出大量基础人才,但是这个体系也不过近几年刚刚成熟。
所以作为北大湖省省会,坎帕拉的产业结构中,农业以及相关产业依旧占据优势。
而此时,坎帕拉市农业和林业部门就在针对优化本地区农业建设进行相关讨论。
坎帕拉市是北大湖省省会,由东非政府在1871年开始投资建设,目前已经成为大湖沿岸有名的高原水乡之一,这也就意味着当地的农业比较发达。
同时坎帕拉是北方铁路沿线上的重要城市,借助大湖可以直接和基苏木市等大湖沿岸城镇实现物资和人员上的互通有无,是北方铁路上的第四大城市。
摩尔斯:“不错,重点就是适度,这一点在亚洲地区体现的最为明显,我就拿中东的两河流域举例,在古代,两河流域催生了古巴比伦等比较成熟的文明,而随着人口增加,两河流域居民对当地的过度开发,使得流域气候变得越发干燥,森林退化,荒漠吞并农田,很多区域逐渐不再适合农业生产。”
而在此前,东非政府的官员主要以赫尔维因这种低学历人员为主流,而等到具有更高学历和知识水平的人才对东非政府进行替换还要等差不多十到二十年时间。
当前东非工农业发展模式还是比较粗犷的,所以赫尔维因这类人勉强也够用,等到东非工农业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更专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