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祖国相信你!(1 / 3)

在影片的上半部,其实故事始终都被刻意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镜头的聚焦点大部分的时间也都锁定在黄记光所在的二营六连,团指,以及579.9高地被困的部分作战部队

尤其是在上部的最后,黄记光和教导员,肖登良,赵克春四人前往579.9恢复通讯,并协助防守阵地这一段。

不论是被敌方范弗利特弹药量肆虐而遭受重创的两个营的志愿军战士,还是说最后2号阵地防守失败转入坑道的黄记光和牺牲的教导员……所有的人物在这种刻意缩小的镜头范围下,都表现出了一种“封闭感”。

之所以有这种观感,一方面是因为上半部确实缺少经费,所以体现战争场面就只能将视角固定在几个角色上,以点带面的去展现战场的惨烈。

但是另一方面,其实造成这种观感的主要方面,也在于剧情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点。

什么点?

通讯断绝!

这个点,其实就是这个电影前半部分最主要的冲突。

不论是五圣山579.9高地里两个营孤立无援在炮火下的巨大牺牲,还是团指方面的焦急,团通信员的巨大牺牲,亦或者是黄记光,肖登良,赵克春,教导员冒着危险向579.9进发,都是围绕着这个点展开的。

而现在,当此前怎么也联系不上的“李庄”传来讯息的那一刻,许许多多个屏幕前的观众都觉得一种巨大的安全感,在这一刻油然而生!

“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这也就是通讯兵在那个时代存在的意义!”

“妈的终于联系上组织了,李庄呼叫响起来的那一刻,整个人憋着的一口气松了出来,感觉画面中的坑道都不那么憋闷了。在那个时代,战场上信息的传递,实在是太重要了啊!”

“妈的我二倍速又把前面的剧情看了一遍过来的,看到这个画面,突然好想教导员!呜呜呜,当初继光不想当通信兵,要当战斗员,是教导员跟他说军队就好比一个钟,一块表,并不是只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如果把里面的齿轮,发条,螺丝全取出来,表可就不走了。现在的继光应该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跟他讲这个道理的教导员……不在了啊!”

“焯!前面的那个沙雕,我特么之所以跳过前半部分就是不想再哭一遍,你特么……一个评论直接又给老子干破防了啊呜呜呜呜!”

在弹幕中的一片振奋和泪目中,屏幕中的画面,已经从2号阵地沉闷的坑道,转到了团指挥部。

随着肖登良的回报和黄记光从前线传来的讯息,团指挥员们开始组织反攻。

按照原来的拍摄方案,这一段是简略带过的。

135团对五圣山阵地的收复过程,只用一段字幕来表述。

对于剧情来说,这样的表述其实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但是经过李有志和全体剧组主创老师们商议之后,还是觉得要把这段收复五圣山战役的战斗场面表述出来。

因为剧本中短短一段“十月十四日晚19时后,我军增援到达。21时30分,所有阵地被夺回,敌军撤退”这一段文字表述,实在是太过苍白。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根据史料,战史的记载,这短短的两个半小时里,重新夺回五圣山阵地的过程,远远比这简单的一段文字要沉重的多——也明显不能表达出五圣山579.9这一块阵地的重要意义!

当晚七点,135团投入了三个连另两个排的兵力,向五圣山阵地发起反攻。

画面中,炮击荡起的尘土遮天蔽月,照明弹将焦灼的大地照得惨白,又被一个个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染红。

敌方匆匆构建起来的战壕中机枪和步枪共同构建出来的火力网,覆盖着这片饱经灼烧,连泥土都冒着热气的战地。

广角的运动镜头,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真正的巅峰较量!

刚刚经历过二战洗礼的美军,在画面中展现出了这支部队的作战素养。

长短点射和炮火配合,不断地收割着冲向山头阵地的志愿军战士。

而刚刚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一片赤土上建立起新中国的志愿军,也表现出了坚强的战斗意志!

他们带着笨重的苏制武器,以灵活的三三制战术交替向阵地发起冲锋,以绝对的勇气和战术执行力,不断地冲击着敌军刚刚构建起来的简陋工事,击毙一个个狂吼着的敌军。

炮声,枪声,照明弹的尖啸。

喊杀,祈祷,两军交接时的嘶吼……

在这一刻,战争中真正的残酷,就那么血淋淋的呈现在了每一个观众的面前。

没有什么一个冲锋敌人溃退,也没有什么以一敌百,神勇无双。

前一刻刚刚拿下敌方火力点的士兵,下一刻就直接栽倒在焦灼的黄土里。

前一刻还收割着生命的火力点,下一刻可能就被爆破手雷掀翻。

在这一组镜头里,死亡,才是真正的主角!

当看到画面中一个双腿被炸断,面对冲过来的敌军毅然拉响手榴弹和敌方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刚刚被这堪称史诗级战斗场面所震撼的观众……绷不住了!

“妈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