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争嫡(1 / 3)

贾谊看着面前的人,轻声问道:“若是换做前朝时候,您觉着陈氏会等到这一步才提着长剑入宫么?”

刘武陷入了沉思,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若是换做在秦朝的时候,陈氏会等待这么久才入宫么?

不会的。

陈氏会在吕氏想要动手的时候、或者说有这个想法之前就直接入宫,入宫让太后别有这個想法,而且不会那么简单随意的一句:“太后可记故秦旧事耶?”,他们会直接问道:“您想死么?”

越思考,思绪越明朗。

刘武抬起头看着贾谊:“原来,陈氏从大汉立国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么?”

他叹息一声,眼睛中闪过一抹不可思议的神色。

“我还以为,是从前段时日,他们才想着急流勇退呢。”

贾谊冷笑一声:“那是因为在秦朝末年的时候,他们牺牲的年轻子弟太多了,所以他们害怕了!”

“陈氏不想要因为朝代的更替而牺牲自己,或许等到哪一日诸华诸夏被蛮夷侵略的时候,他们才会站出来吧?”

刘武抚掌大笑,他看着面前的贾谊说道:“好。”

“先生为我分析利弊,让本王眼前明朗。”

“只是.....”

他猛地看向贾谊,脸上带着冷酷之色:“单单凭借这些,我尚且不能打赢下来与儒家的合作,我想儒家应当是要本王看一看,你们的本事才行。”

“你们说到底,需要在朝堂上做出一些什么事情,才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

“弱者,可是没有资格跟本王谈论什么合作的。”

贾谊同样微微一笑,脸上的笑容中带着数不尽的自信:“王爷这就可以放心了,只要王爷有这个意向,一个月内,儒家便会让王爷看到我们的能力。”

儒家的能力,说实话在朝堂上也算是数一数二了。

除却陈氏之外,没有多少能够压制住儒家的。

即便是曾经绽放一时的“咸阳学宫”一脉也不能够与现在的儒家相提并论,或许是因为曾经的“咸阳学宫”一脉归属于陈氏一脉,而现在秦朝覆灭之后,咸阳学宫一脉就已经被迫从陈氏中剥离。

这也是为什么咸阳学宫如今的祭酒“荀既”带着“孟寻”直接来到长安城的原因,他们想要寻求自身的进步,想要加入“陈氏”一脉的势力当中。

荀既先前在驿馆前的“表演”也多是让此代陈氏能够做主的人看见,看见他的“忠诚”,从而再次被大汉“政权”的正统性接纳。

是的.....

此时的咸阳学宫已经开始衰败了。

因为他丧失了“正统性”。

在咸阳学宫中读书许多年,甚至不一定可以毕业,虽然可以学到真本事,但那又能够如何呢?

学到了真本事,也不会被直接接纳入朝堂中。

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国子监”则是不同。

国子监较之咸阳学宫有三胜。

一胜:门槛低,咸阳学宫会筛选一部分精英学子进入学宫学习,而国子监则是许多人都能够考的上的。

二胜:正统性。咸阳学宫已然是上一个朝代“秦”的正统学宫了,即便咸阳学宫早早的投诚,可那又如何?当权者还是会怀疑他们,怀疑从咸阳学宫走出的学子到底忠诚于“谁”,而国子监则是高皇帝亲自设立的。

这正统性无法媲美。

三胜:毕业率。

咸阳学宫的“毕业率”简直是感人,在学宫中苦读十年,甚至不一定能够得到学宫的承认。而且得到了承认也没有什么用,它的风光早已经不在,你不能够凭借这个“认可”直接为官。

国子监的“毕业率”很简单,只要你能够老老实实的念书,三五年的时间熬着、排队也是能够轮到你的。

且,只要你得到了这个“认可”,你出来之后最次也是一个地方的“县丞”,甚至运气好的话可以被分配到“县令”的位置,这直接就是一县之主了。

在这样的比较之下,国子监当然超越了咸阳学宫许多。

所以,此时的贾谊才可以拍着胸脯做出这样的保证,他拍着胸脯告诉刘武,他们一定能够做出一定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刘武自然也是相信的,他只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想要得到东西之后再去接纳儒家而已。

儒家会答应下来,自然也是因为刘武的身份太合适了。

简直是下一个“天子”。

出身庶子、长兄被天子说“不类己”、自己的母亲很宠爱他、这一系列的条件下来,简直是在刘武的身上写了一个“皇太弟”的身份了。

..........

后元四年,秋。

长长的秋日袭来,席卷了整个长安城,无数金色的落叶掉落在地上,将地面都铺成了一层层的毯子。

朝堂上儒家十分老实,自从上一次和刘武谈过话之后,他们就一直保持观望,似乎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出手的机会。

后元四年,十月,末。

儒家终于准备动手了。

朝堂之上。

在儒家准备动手的时候,天子率先宣布了一个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