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侬智高的南天国(1 / 2)

长歌当宋 我欲乘风归 1315 字 6个月前

大宋的宰相终于换人了,贾昌朝虽得官家信任,但也只是在边州之事上颇有建树。

现在,大宋与河西的矛盾已经非常激烈,而如此局势之下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守成之人,更需要一位破局之人。

无论是贾昌朝还是赵祯都知道,眼下相公之位就是个烫手的地瓜,破局的人几乎没有,朝堂上的重臣也需变动一番,以应对当下不稳定的局势。

而就在此时,故乡老母亡故,贾昌朝顺水推舟的向赵祯请求服除罢相,改判许州,赵祯应允,又调其为任河北安抚使、判大名府。

相较于在中央,贾昌朝更适合在地方上,尤其是在民政方面,他的本事不可谓不出众,到了大名府没多久便发现这里河决为患,贾昌朝立刻上疏,请求朝廷修浚黄河故道。

虽然贾昌朝离开了东京城,但国朝自然不可一日无相,相公的更换也意味着朝堂上要出现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站队总是不磕碜的,朝堂上的派系明确,谁都知道眼下因河西之事分为两派,一派以文彦博为首的施威派,一派以宋庠为首的施恩派。

双方之间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冲突,只不过在对待河西的态度上有着较大差别,而双方说的都是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就看赵祯如何选择。

只不过不等赵祯做出选择,有人就帮他选择了,司天监上奏:“太阴犯毕宿,边患将起!”

原本赵祯还以为边患来自河西,立刻下诏河东、河北经略安抚使司:“契丹兴兵河西,入其边要之地。选委将佐,严加备御。”

这是皇城司早就从辽朝刺探来的消息,只不过一直不知真假,毕竟辽朝要是真的打算兴兵讨伐河西,也该有大规模的军卒调动和粮草准备,而这些皇城司并未察觉分毫,所以赵祯一直秉持怀疑态度。

眼下大宋到了重臣调换的时候,司天监又来这么一出,赵祯觉得是老天在指引自己,立刻便准备在西北加强防御。

但现实是讽刺的,大宋的边患不是来自西北,而是来自西南,枢密院收到来自西南的急脚递,广南西路转运司上奏:“广源州蛮夷,兵寇邕州!”

连续的事件冲击下,赵祯最终选择了暂且放下西北之事,并且利用西南的边患统一朝堂,他需要的是朝臣安稳无论哪一派都要团结起来停止内讧,专心对对外。

只有战争到来的时候,这些朝臣才会放下一定的芥蒂,于是赵祯下旨,文彦博加昭文馆大学士,任平章事;枢密使宋庠为同平章事;枢密使王贻永兼侍中;参知政事庞籍为枢密使;枢密副使高若讷为参知政事;翰林侍读梁适为枢密副使。

一些人离开了朝堂,一些人重新走上权利的巅峰,但对赵祯来说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事,谁好用,谁能用,那就用谁,当然另一边还需给予一定的好处,只要能平衡利益,那这朝堂就能轻松的为自己所用。

事实也正是如此,大宋的朝臣已经习惯了这种互相斗争,对于他们来说就算双方撕破脸,最差也不过是输了之后被贬出外,过个几年又能回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开始赵祯并没有把西南的侬智高当回事,不过是广源州的蛮夷部族而已,再大能掀起什么风浪?

但收到消息的叶安却非常清楚,侬智高即将成为大宋在西南的一块心病,并且双方之间还有交集……

谁也不知道西北的侬智高与河西的叶安之间有过一次交集,早在庆历年间叶安离开东京城入主河西后,河西的货物便开始在天下风靡起来。

而侬智高也就是在接触到了河西的商贾后,被河西强大的生产力所震惊,于是他便乔装打扮,带着自己的部族护卫前往河西一探究竟。

他想要看看名满天下的叶侯到底是如何把河西变得如此繁荣,还让大宋承认其地位的同时,又不敢轻易出兵讨伐。

侬智高自己也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变成河西的模样,只不过在瞧见河西强大的工业能力与更为强大的兵甲后,侬智高便立刻放弃了向河西学习的打算,只不过当他准备离开时,却被锐士台的人给“按”在了凉州城外。

叶安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接见了这位“部族首领”,并且热情的款待他,还将河西货物中的精美器物赠送了一部分给他。

这一行为让大政府中的很多人不解,就连裴承文也觉得叶安对待一个西南蛮夷头子的举动,是不是太过热情了些?

当然,更不理解的就数狄青了,他不知道叶安为何要让他评价一个部族首领排兵布阵的领兵能力,但还是将自己看见的说出来。

现在河西大政府上下都在佩服叶安当初交好侬智高的举动,而狄青如同见了鬼似得盯着叶安看了半天。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侬智高必成气候的?”

叶安习惯性的耸了耸肩:“不知道,只是觉得侬氏在西南一带很有实力,自立是早晚的事,不如早早投资,你看今日的回报就是当初种下的果实。”

狄青认真的看向叶安道:“侬智高自立,建国号曰南天,年号天瑞,这可非同小可,已是明面上反叛大宋了,不光在广源州自立,还出兵邕州,比咱们河西还要勇猛啊!”

“你知道侬氏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