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柯伊伯带(1 / 2)

机甲星辰战记 陈晓堃 1165 字 6个月前

在林凡看来,星辰可以在太空中自由活动。让她去确认不明物体,应该是最快最好的办法了。

但祝存军却摇头,“不用你去,太危险了。”

航空飞机降落之后,航天管理中心又给星辰派了几次任务。

其中就有去往远地点的飞行距离测试,还有按月球绕兰星轨道环飞。

林凡在无聊的飞行过程中,眼看着灰白的月亮逐渐变大,圆不溜丢的充斥了她的整个视野,接着又错身而过,在身后逐渐远离……

因为任务命令只让绕轨,没让登陆,所以她只能眼巴巴地一直看。

登月啊,说出去能吹一辈子牛的成就啊!

她心痒痒,最终只停留在想想。

航天管理中心对星辰的能力也在慢慢探索中。

科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怕星辰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在没有外援的太空中,他们也不敢把步子跨太大。

扯蛋是小,万一损失了星辰,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每次任务都在渐进,不出意外的话,下一次应该就能登月了。

从目前的数据上来看,星辰已经能到达的最远距离,是40万公里,也是兰星到月球的距离。并且在地月轨道上,可以自由行动,不受其他外来引力影响。

但照片上,不明物体所处的位置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柯伊伯带中。

“柯伊伯带是什么?”新名词又触到了林凡的盲点。

祝存军不动声色地打开之前搜索到又放进收藏夹的内容。“就是小行星带。八大行星你知道吧?”

“知道。”林凡点头回道,“之前在发射中心学过。按距离太阳的远近,分别是水星,金星,兰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月球因为绕兰星旋转,所以属于兰星的卫星,形成特有的地月系统。”

“对。”祝存军笑着看她,“那你应该也清楚,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还有一圈小行星带。”

“是的。”林凡继续说道,“受太阳引力和木星引力的影响,这块区域里聚集了差不多50万颗小行星,属于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主带小行星。”

小行星就是绕太阳旋转,但体积和质量都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是太阳系内最多的星体。

小行星的形成一般有几种说法,其中以“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微行星演变而来”这种说法最为主流。

小行星带里的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每年还在不停的增长。

简单来说,小行星就是绕太阳旋转,直径在1米到1000米以内,非彗星的所有太阳系小天体。

而彗星,也就是传说中的扫把星,也是绕着太阳旋转的星体。

它的体积和质量很小,但会根据距离太阳远近不同,发生不同的外部形态变化。

当距离太阳远的时候,它就是个冰和尘埃组成的脏冰球。

可一旦当它接近太阳,受太阳辐射的作用,彗星物质发生变化,分解出彗头,彗尾。

所以彗星特别好分辨,当你抬头看星空,天上有个拖着尾巴,跟扫把一样的天体就是彗星了。

那又有人会问了,那不就是流星吗?

当然不是。

流星是指在太空中运行的流星体,也就是宇宙尘埃或者固体块在接近兰星时,受兰星引力吸引进入兰星,高速穿越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迹。

大部分可见流星都跟沙粒差不多大小,在落地之前就会燃烧殆尽,少部分落在地面还能残留下来的,也就是陨石。

而且从内部结构上说,流星体内含有比较多的铁,镍,硫,硅等兰星上本来就有的矿物质。

所以陨石一般也叫陨铁,在古时候,甚至还会拿来铸剑。

而彗星的内部物质主要是水,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所以到了一定的条件,就凝结成冰。

总结来说。

彗星是形状和亮度都会受跟太阳距离影响的绕日天体。

而流星则是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摩擦燃烧产生的一种光效。且因为内部物质不同,燃烧的颜色和形状也都不固定。

书接正文。

祝存军看林凡侃侃而谈的样子,心中不禁感叹——年轻人的脑子就是好使,继续悄摸摸地用鼠标切换着网页。

“没错,”他赞赏道,“既然知道小行星带,那柯伊伯带就更容易理解了。它是在处于海王星轨道外侧,黄道面附近的天体密集圆盘状区域。你可以把它当作放大版的小行星带。”

黄道面是指兰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兰星在公转时,球体是有一定倾斜的。所以赤道面和黄道面就形成了一道夹角,角度大约为23度左右。

别看这个角度不大,但在广阔的太空里延展开来,那可不小。

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天体们就基本分布在这个夹角区域内,形成一个类似于甜甜圈的立体环形。

根据科学估算,柯伊伯带的宽度大概有木星小行星带的20倍以上,重量则更是达到20到200倍。

光看数字就可以想象,里面存在的天体简直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林凡瞪大了眼睛,“那不是密密麻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