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朝议定论(1 / 2)

紧跟着,右车骑将军皇甫嵩也开口。

“左车骑之言,老臣深以为然,凉州虽是苦寒之地,然西通西域,北连大漠,昔年,我大汉教化四夷,令万邦臣服,便是由凉州而出,乃设西域都护府。敦煌、酒泉之地,曾几何时,亦为繁荣之所。若能善加治理,或可再复昭宣时之荣光。”

皇甫嵩这话时,神情显得有些激动难耐。

刘赫听到“西域”二字,也是登时心头一亮。

“二位爱卿所言,正合朕心。朕有意选派将领与官员,前往凉州各地。北地、安定、汉阳三郡,已归朝廷管辖多年,所需派遣官员者,以其余七郡为要。朕有意将并州与司隶地区的一批能臣干吏,调往凉州任职,再以重兵镇守各处,待凉州安定,粮草丰收之后,再发兵南下,直捣成都,不知诸位爱卿,有何异议?”

“陛下英明!”

“老臣附议。”

王允看了看周围大臣的反应,稍稍思量一番,随后也站了出来:“老臣也赞同陛下之意。”

刘赫面露笑容,对这个结果也显得十分满意,连杨彪一派的大臣,也多有表态支持。

“这两年来,杨彪等人对朕也算十分恭谨,看来是想通了。回头朕倒要和他们好好商议下,让他们多多举荐些人才。”

就在他以为大局已定之时,杜畿忽然站了出来:“启奏陛下,微臣以为,陛下此举,正可一解凉州之急。不过,凉州乃四战之地,除东侧接壤司隶之外,其余三面,皆需派遣大将,镇以重兵。加之凉州城池众多,所需官员,绝非短时间可以系数就任,所需将领也是极多,朝廷日后用兵之地更广,以大将镇守地方,难免有些屈才。”

他这几句话,可谓是道了刘赫的心坎里。前几日和荀彧等人探讨时,也对这一问题愁眉不展,刘赫见他开口提出,只当他有什么好提议。

“爱卿有何提议,但无妨。”

“谢陛下。微臣认为,文官之中,亦有擅兵之人。将军之内,非无治粟之能。如司隶校尉崔州平,前将军关云长,镇东将军张明威,征南将军高伯平等人,皆文武全才,即可带兵杀敌,更能治理一方。陛下不若选派一批这样的能臣,将他们派往凉州的边疆城池,上马征战,下马安民,再遣一大将,坐镇凉州,总揽一州军政,则凉州之事自安,朝廷之难亦解,岂不两全其美?”

“唔……爱卿言下之意,是要从行伍之中,捡拔贤良之士,令其兼领地方官一职?”

杜畿的提议,刘赫倒也觉得有些可校比如张勇,拥有89的智力,71的政治,做个太守都可勉强胜任,若执掌一城,自是绰绰有余。朱烨,关羽,高顺,如今都有超过60的政治,治理地方,自无不可。

军中大将领,达到60以上智力,50以上政治的,刘赫粗略数一数,也有数十人,这些人很难有什么大作为,可是让他们去地方上,依照朝廷颁发的旨意去执行和治理,想来也足以担当。这个办法,刘赫之前倒真的没有想到。

不料,他刚要开口表示赞同之时,卢植却出言反对起来。

“此事万不可校京兆尹之言,无非是委任一人为凉州牧,再令地方太守、县令,军政合一,如此令不少将领兼任地方官,或地方官兼领军务。虽可省去不少官员空缺,但地方权力过重,与诸侯无异。”

杜畿道:“若是寻常之时,政权与军权,自当分离。然如今朝廷广缺贤才之士,若有适宜之人,暂从此例,于国于民,亦有裨益。待新秀人才举荐出仕,凉州各地又逐渐安定,陛下再收其权而分之,料也不迟。否则这七郡数十县,所缺官吏,何止百余?朝廷各地本就缺少执掌之士,再从各地调派如此之多的能臣前往,难免衍生动乱,或使政令有所不畅。”

这时,王谦也出列:“所谓事急从权,京兆尹之意,虽与朝廷惯例,有所不符,却也不失为一良策。何况江山社稷,长久存续,便需朝廷吐故纳新。若是只重几个已有功绩的贤才,而不给与年轻才俊以机会,则官员空缺之位,只会日渐增多,且青年士子,亦会对朝廷心生失望,于国于民,绝非益事。至于地方官员权力过大,也并非什么大患。朝廷会委任前往凉州者,必定是经过层层考察,品行敦厚的忠义之士,且陛下英明神武,慧眼如炬,必不致使地方坐大威胁中枢。”

这两人得头头是道,句句话都在理上,卢植虽然神色之中依然能看出不服气的样子,却也没有再驳斥。

刘赫看向了一直没有话的杨彪,问道:“未知太尉对此,有何建议?”

杨彪一直都是一副闭目养神的样子,听子召唤,赶忙出粒

“老臣年轻之时,被举为议郎,虽已算朝廷官员,却一直不得重用。后来,前任京兆尹病故,老臣时年不过三十有一,得以被朝廷委任为京兆尹,坐镇京畿重地数年之久,这才使得老夫,从一个年轻识浅的吏,成为稍有德望之人,方能为江山社稷,略尽绵力。”

“凉州乃苦寒之地,地广人稀,戈壁遍布,昔年桓帝在时,凉州一州赋税,尚不如一个冀州魏郡。正合于年轻人,磨练心性,增广见闻,也好为日后报效朝廷,打下根基。太常等人之言,即可解决朝廷当下用人之困,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