龄,头发却已经多处苍白,看上去像五十多岁的人。
年轻时,他曾是勇冠三军天下闻名的猛将,跟随薛仁贵之子薛讷,征战四方。
平生历经上百场战斗,共10次先登,19次陷阵,5次斩将夺旗,堪称不败战神。
是什么时候开始,让利欲爬满了这双曾经英勇无畏的双眼?
林源忍不住在内心想到。
“听闻尉迟将军大破敌军,我甚是欢喜,敢问斩首几何?”李仁杰问道。
“破敌4000,斩首1800余。”林源答道。
“当真?军中无戏言!”
听到林源的回报,李仁杰忍不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之前军情急报,只有简单的尉迟源大获全胜的消息,并未写明杀敌人数。
此时听到确切的数字,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绝无半字虚言!有敌人左耳为证。”林源答道。
“尉迟将军真是神勇,以少量精骑,大破十倍之敌。”李仁杰夸奖道。
林源清晰的看到了,李仁杰在夸奖他的时候,眼神中不仅有赞许还带着一丝心痛。
双方的人数悬殊比例,李仁杰当然是知道的。
林源麾下的骑兵编制表面上有700人,但是实际能用的仅有500多人,这次他带走了400人。这都是经过李仁杰批准的,所以他自然知道。
而敌人那儿,李仁杰更是清楚,因为那些突厥骑兵就是他找来的。
这些年养寇自重,他能控制近两万名的塞外各族骑兵。
这次为了彻底杀死林源,他一口气调集了近五分之一的兵力,结果没想到竟然被林源反杀成功,又如何能不心痛?
面对李仁杰的夸奖,林源没有回答,只是笑着等待对方继续说话。
只见李仁杰继续问道:“战损几何?”
“阵亡24人,重伤35人,轻伤109人。”林源答道。
“果真如此!?”听到林源的答复,李仁杰彻底震惊了。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不仅击溃了敌人,阵斩1800多人,自身的伤亡人数仅有24人?
哪怕把重伤的35人都算进去,这个战损比例也低到令人不敢置信。
这意味着林源手下这支骑兵,有着超出想象的战斗力。
并且在这次战斗中,他的实力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损伤,只要稍加修养就可以恢复大半。
看来想要继续借刀杀人,是行不通了。
再这样下去,林源麾下的骑兵还没耗尽,自己那点资本就要磨没了。
面对顶头上司的提问,林源自信的答道:“战损情况,完全属实!”
李仁杰神色复杂的望着林源。
他在这个年轻的将领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那时自己和他一样,英勇无畏,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荣耀。
为了这个帝国更加伟大,他每一次冲锋都是将生死置之度外。
他和我年轻时太像了!
李仁杰重新坐回到椅子上。
这一刻他犹豫了。
他的脑中在快速思索着,迟迟没有开口。
这么强悍的一股战斗力,如果只是浪费掉,那就太可惜了。
虽然他在吃空饷这件事上坚决不肯让步,但是也不是没有变通之道。
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不就好了?
李仁杰在心中盘算:
吃空饷这种事,也是要有最基本的底线的。
那就是决不能因为吃空饷,而导致前线战事失利,这样就掩盖不住了。
因此吃空饷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部分部队的战斗力,用来撑场面。
毕竟活总是要有人干,业绩指标总是要有人完成的,不可能全是空额。
从这个角度看,林源手上那支骑兵,完全可以顶好几倍的名额干活。
那么空额不算到他身上,在别的部队那儿多挖一点空额补回来,其实也是一样的。
只是如果这么做了,那么他和他头上的大人们,对于林源的依赖就变得更深了。
唯一的问题变成了:
他可靠吗?
他能成为我的人吗?
对于这一点,李仁杰还是有相当自信的。
因为他的背景堪称当朝最硬。
他的顶头上司是河东节度使王昱,而王昱的背后是刚拜相两年的李林甫。
有着李林甫这根擎天支柱,李仁杰不相信林源不想投靠过来。
开元年号共29年,此时是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已经是处于开元末期了。
很多人以为唐玄宗李隆基是进入天宝年间,才开始逐渐昏庸腐化的。
但其实他在开元末期,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堕落了。
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拜相为标志性事件,唐朝开始要走下坡路了。
李仁杰相当自信的开口道:“尉迟将军,你还很年轻,又这么出色,理应有大好前程。”
林源一言不发,等着他继续往下说。
“但权力只能交到忠诚的人手中,你足够忠诚吗?”李仁杰笑着问道。
“当然,我对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