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戏里戏外分不清(2 / 4)

间的故事,推动剧情发展,还要展现唐朝时,边关城镇的市民生活。

今天这场戏,剧情中的发生地点,是位于东市的高媛酒楼。

云中县作为北疆重镇,也是和塞外贸易的枢纽城镇,胡汉各族,关内外商人都在此互通有无,商品经济自然是相当发达。

因此,云中县效仿长安,兴建了东西二市,供众人买卖交易。

南北朝的《木兰诗》,就有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描写。

买东西,买东西。

“东西”一词的来历中,有一种说法就是在东西二市,购买所需品的意思。

云中县的东西二市,虽然比不上长安,但是因为位处边疆,反而有着不少独特的商品。

比如西市,有皮衣行、鞦辔行、油靛店、蜡烛店、秤行、绢行、麸行、帛肆、凶肆、衣肆、药行、饼团子店、柜坊、烧炭曝布商、卖钱贯者等等,主打商品为日常用品。

西市一般是广大城内居民们逛街购物的首选市集。

而高媛媛的酒楼所位于的东市,除了有珠宝首饰店、铁行、肉行、乐器行、典当行、印刷行,这些看上去更高大上一些的商铺外。

还有马行、瓷器行,茶行这类极具边贸特色的商铺。

高媛媛的酒楼,除了服务于本地人之外,更是为了这些南来北往的客商服务的。

想想要还原这样的唐朝集市,就知道有多麻烦。

各种的服饰道具一样不可或缺,可偏偏番域影视城就做到了。

这让诺兰导演不禁感叹此处拍摄条件之好。

解决了场景的问题,才只是解决了一小半麻烦,接着还要处理“人”的问题。

大量的群演调度,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有的群演是纯路人,负责在街道上来来往往,充当人肉背景板。

有的群演运气不错,可以扮演酒楼内的顾客,因此有口福吃上食物。

还有的群众是气氛组,需要说一些台词,来交待剧情背景,烘托重要角色。

人一多,拍摄起来就变得很麻烦,也容易出各种不可控的小意外,导致拍摄失败。

这么多困难和琐事搅合在一起,换个不称职的导演,也许会感到相当的不耐烦,甚至想要撂挑子不干。

但是却让诺兰导演更加兴奋起来:越难拍的戏,只要能拍好,必然效果越惊人,越能打动观众。

“这样的中国古代城镇生活,要是能被我还原出来,各国观众们一定会特别爱看,并且感叹中国的古代文明之发达。

哪怕是边疆城镇,也能做到青石板铺路,路面整洁干净。而工业革命之前的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都市,都做不到这一点。”诺兰导演是这么想的。

于是为了拍摄顺利,诺兰导演开始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确认各种拍摄准备的细节是否到位。

终于,拍摄前的工作全部准备妥当。

拍摄正式开始。

“A!”

在诺兰导演的指令下,场记板敲下。

首先是一个俯拍镜头,一个正方形的规整市集,被横纵各两条街道,切割成九宫格。

每个方块的四面均临街道,各式的店铺就沿街开设。

这些店铺大小不一,大的不过30平方米左右,小的大约12平方米。

但无论店铺大小,店内都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门口立着的招牌和匾幅更是精心制作,用以招揽顾客。

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

“今早刚宰的羊肉,走过路过别错过啊!”这是一个肉铺,挂着成片的羊肉,还腾腾的冒着热气。

“现磨的芝麻香油,客官们闻闻这香味!一罐仅需10文钱!”这是一家香油铺,门前还绑着一只驴子在磨芝麻,现磨香油的味道传的满街都是。

“买铺,租铺皆可!租铺月2000文,买铺面谈。”一家空置的店铺门口,挺着大肚的中年男子吆喝道。

唐朝1贯钱等于1000文,大约相当于20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2000文相当于4000元人民币,是一个12平方米小店一月的租金。

这房租相当不便宜,可见集市利润颇丰,足以支撑这样的租金。

见到这幅场景,摄像机镜头后的孟涛,笑着点头道:“够写实,接地气。导演你真厉害,没想到你一个外国人,竟然把中国古代市井生活,拍的这么地道。”

诺兰导演笑着摇摇头:“别夸我了,我就是做点体力活,关键还是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太完善了。街景,服装道具,群演,哪一项不够好,都达不到眼前的效果。”

镜头推近到一家三层楼的酒店门口,招牌上大大的写着:“高氏酒楼”。

此时正是早饭时间,酒楼的门口围满了客人,正在排队购买临街橱窗的包子,馒头等早点,这是随便对付一下早餐的低收入群体。

而口袋丰裕的客人,则坐在酒楼堂内,点上几个招牌菜,好好的美食一顿。

高媛媛正穿着一套红白色的交领襦裙,笑着站在门口招揽着顾客。

只见她宽袖飘逸,红色的腰带在她纤细的腰上勾勒出完美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