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生长在那儿,还能获得如此成就,真是太不容易了!”
“其实贫民区也并不是不会出有成就的人,不少的黑人体育明星,不都是从贫民区中拼杀出来的吗?只是成长于贫民区的人,哪怕是长大后取得了成功,也难免会表现出很多暴发户特质,比如说疯狂的炫富,报复性物质消费什么的。
但你在林源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些陋习。他真的是完美到令人赞叹。”
“我是黑人,以前我和林源是同一个学校的同学。他不富裕,但是对我们黑人兄弟们很大方,总是慷慨的分享他并不多的零食给我们。”
“分享?不是我想的那种被动‘分享’吧?”
“说什么呢!你看林源像是胆小怕事的人吗?我想说的是,林源从小就是一个慷慨大度,乐于分享的人。”
看到读者们几乎清一色的对自己的理解,林源点点头,继续往下看。
紧接着,《纽约时报》继续写道:
“2000年,林源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转机。”
“在《速度与激情》剧组中跑龙套的他,大胆的向科恩导演,提出了一个拍摄计划。”
“这个拍摄计划,只有短短不到1分钟的剧情,但林源却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完成。”
“这是林源第一次在电影中,不顾自己的安危,完成了极为惊险精彩的镜头。”
看到这里,林源只能说,《纽约时报》真是太懂得铺垫了。
文章一开篇,先是铺垫了他的底层出身。
紧接着,又铺垫了他事业的低起点。
写他在《速度与激情》剧组中,跑龙套。
这么写读者立刻就会感到同情,因为有很强的代入感,每个人都会觉得没有背景的自己,如果走上林源的道路,也必然同样是跑龙套出身。
然后笔锋一转,写跑龙套的林源,是怎么的充满勇气,为自己赢得命运的转机。
这么写,读者的感受肯定是超级励志,对林源的观感会变得更好。
果然,针对这段文字,读者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感言:
“林源真是太不容易了。据我所知,这个龙套的机会,都还是范.迪塞尔帮他争取来的。”
“《速度与激情》那一段跳车戏,我印象很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林源的电影,当时我的感受就是,这个人不要命了吗?好莱坞是不是又要出一个辰龙了?”
“是啊,那时我印象也很深刻,我很担心这么帅气的一个演员,就因为拼命博眼球而在某一天丢了自己的性命。”
“结果到了后来我才发现,我们这是在担心什么啊?那可是源神!比起他后来那些惊险了一万倍的演出,这场跳车戏简直是太小儿科了。”
“不过林源真的是很有进取心,他牢牢的抓住了自己的每一个机会。没有《速度与激情》,就没有他的今天。”
其实很多读者并不是在《速度与激情》刚上映时,就看过这部电影,并记住林源的。
毕竟《速度与激情》也不算什么特别成功的电影,林源在那部电影中,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的观众,还是在林源成名后,以“考古”的方式,重新看《速度与激情》的。
因此,《纽约时报》提起这部在《速度与激情》,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多成功,对林源的事业有多重要。
而是因为这部电影中,林源的起点足够低,能够挑起观众的认同感。
实际上,林源的首部电影,并不是《速度与激情》,而是《卧虎藏龙》。
在《卧虎藏龙》中,林源的角色是戏份并不轻的男二号,罗小虎。
林源最初的贵人,其实是李安导演。
李安导演一直喜欢调教并使用新人……长得好看的新人。
汤唯,赵文瑄,林源……都是李安导演发掘出来的新人。
但《纽约时报》很聪明了避过了这一点不谈,用春秋笔法挑选出最有利于林源的点,来展开描写。
这就是新闻学的魅力,不用说假话,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很多时候真相是不存在的。
每一件事都有很多面,针对性的展示哪一面给大众,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论。
难怪新闻行业,被称为无冕之王。
任何一个国家,新闻这种口舌领域,都是权力最至关重要的一环。
甚至发动一场政变,往往第一目标是武库,第二目标就是机场和新闻电视台。
因此,哪怕发展到了今天,林源也完全没有想要进军传媒领域的想法,他作为一名华裔,碰这个领域过于敏感了。
让他想起后来某个叫TikTok的公司,在北美遭遇到的那堆糟心事。
有华纳集团作为盟友,还有贝蒂的亚当斯家族在传媒领域的影响力,对于目前的林源来说,也许进攻能力不足,但防守却是绰绰有余,这样就够了。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就相当的出众,林源已经开始理解,为什么艾森先生坚持让自己看看这篇新闻了。
确实令他感到相当满意,引导舆论的水平,可谓是登峰造极。
他继续往下看:
“林源在《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