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钨钢材料(1 / 2)

军工霸主 北风月下寒 1075 字 5个月前

其实,黄续华和黄伟禄两人本来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只不过他们俩都有个臭毛病,只要是聊起自己项目上的事情,就互不相让,总有种针尖对麦芒的感觉,时间一长,就感觉疏远了。

特别是前段时间巨浪1型潜射测试失败,黄续华可是对着黄伟禄好一通埋怨,认为导弹项目拖慢了国产核潜艇的服役进度,那时候的黄续华可是跟黄伟禄红了脸的。

因为黄续华跟刘总打小报告,说导弹项目组里全是派不上用场的生瓜蛋子(不成熟的意思,这里形容新手),所以他要求加入到导弹项目组里,除了负责督促研究进度外,还能给导弹设计团队一定的技术帮助。

这话说的虽然没毛病,但明显是不信任导弹项目组的那帮“生瓜蛋子”了。

黄续华说导弹项目组全是生瓜蛋子其实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整个巨浪1型导弹项目组,除了黄伟禄这個总设计师,聚拢在他身边的只有几百个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人数虽然不少,但是这些年轻人很多都不是导弹设计专业,也没学过类似的专业知识。

他们是地方上选拔出来的优秀技术工人,这些人有搞电焊的,有钳工、车床工,在他们各自的专业确实都很优秀,但是,他们里面真正通过各所大学专业学习过导弹设计的还真没有多少人,即便是有几所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也都是没有独立设计经验的生瓜蛋子,不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缺乏常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黄续华认为,正是因为导弹项目组的成员经验不足,所以才会造成首次试射失败的结果。他认为应该将导弹项目团队里的年轻人都送回原单位,他重新选拔一批有经验的老人来,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续华这番说辞倒还真没错,但黄伟禄还真舍不得让这些跟着他几年十几年的年轻人离开,这几百人里,很多都是20来岁就来到了戈壁滩上的研究基地,默默无闻的参与进这项旷日持久的研究,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多人已经步入四十岁的年纪了。

这些人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懵懂无知了,他们也有了很多研究经验,如果这么被遣散了,那他黄伟禄十几年时间的培养岂不全浪费了,更何况,他们项目组也不是一事无成,毕竟早在几年前,巨浪1型弹道导弹是陆基测试就已经成功了,射程1700公里,并不比东风系列导弹差多少。

这也证明了项目组里的“年轻”人都很努力,至于潜射测试失败,责任全都是他黄伟禄的责任,是他没有做好设计,是他技术能力不够的原因,那段时间,黄伟禄非常自责,他主动将所有责任都扛了下来,像是个老母鸡一样将项目组里的“年轻”人都护在了身后。

而且,用生不如用熟,所以,黄伟禄一直是非常反对黄续华要将项目组里其它成员都换掉的提议的。

在黄伟禄的强烈阻止下,刘总倒是没有将项目组的人员遣返回原单位,将他们保留了下来,但还是在项目组里增加了几个老资历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都是东风导弹项目组的设计师,当然技术能力非常强,但是这些老设计师也不懂水下潜射导弹的制造技术,一切还是要从头学习,重新摸索。

所以,这些老人的到来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之前黄续华等人没进组之前,团队里几乎是按照黄伟禄的想法来做,但是黄续华等人的到来,还让巨浪导弹的改动方案没法统一了,这也是黄伟禄和黄续华两位总设计师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其实,他们都没有错,错的只是华夏的工业基础底子太薄了,在潜艇水下发射这一技术上,当时的华夏可谓是一片空白,他们项目组没有可以借鉴的方案,也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学习,因为,包括苏联在内,所有欧霉大国都把这项技术藏的严严实实的,黄伟禄等人即便是翻遍了国外的期刊,也得不到一点启发!

要知道,在巨浪1型弹道导弹项目组成立之初,他们对于研究方向是一点头绪都没有,他们甚至都无法决定到底使用那种火箭推进剂。

后来,黄伟禄他们还是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才从海外一位华裔科研人员那里打听到,霉国“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使用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算是帮助项目组确定了采用何种推进剂。

连推进剂都如此难以决定,更何况这种导弹的其它技术呢!

虽然在巨浪1型之前,国内已经成功试射并装备了“东风-1”和“东风-2”、“东风-3”、“东风-4”等几种型号的弹道导弹,但它们采用的都是液体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个头太大,是不可能装备容积狭小、反应快捷的核潜艇的,所以,黄伟禄带着团队获得的第一个研究任务就是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

要造固体火箭发动机,黄伟禄他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喷口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并且燃烧会产生固体颗粒物,这就对喷管材料提出了及其严苛的要求。

3000摄氏度高温的尾焰,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叶明的想象与认知。

在黄伟禄跟他详细介绍巨浪1型弹道导弹之前,叶明一直以为钛合金才是世界上最耐高温的材料,毕竟800摄氏度的高温,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