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说,是准备宣布军中收树条篓的消息的,没打算叫青巾们过来。
但是,青巾们既然来了,刘备就笑着,“来了。”
“先到后面。”
“一会儿咱再走。”
一个个跟青巾打招呼,一个不落。
而李孟羲呢,因为在想事,就不理人家。
青巾四十人,不用叫,主动过来了,这或可说明,这伙新兵积极性已经有了,是很好的开始。
刘备宣布正事,“我军中预备收大树条篓,”刘备高声说着,然后伸手碰了李孟羲一下,小声问,“羲儿,篓子多大的?”
“能装下一床被子的篓子。”李孟羲小声回复。
“篓子得能装下一床被子。”刘备高声又说。
说完,又手碰李孟羲,小声问,“羲儿,篓子准备收多少。”
这还真把李孟羲问住了,收多少……
关羽部奔袭之士要携行具,关羽部现在除去骑兵,步兵已扩军至八百多人。
“先收八百。”李孟羲想了片刻答道。
“篓子先收八百。众位,有闲就折枝编篓,编好了篓,拿来换粮!”
换多少粮,刘备也没说,但民夫们因先前草鞋之事,不少人已成功换了粮,不会去担忧篓子编好没有粮食来换。
义军信誉已经立起来了。
收篓子的事宣布完,开始练兵。
练兵场合不固定,有时在道中,有时在野地,但一样的是,一圈的木桩和火把总不会少。
——
训练场。
“集合!”
李孟羲令下。
眨眼,人到齐,队列四列成。
“解散!”李孟羲又令下。人哗啦散开。
训练时间尚短,李孟羲都觉得没练啥呢,新兵们也觉得就是走走跑跑站站,集集散散,也没啥,而旁观者刘玄德,自觉颇受启发。
刘玄德目睹了李孟羲从前夜练兵到现在所有过程,前夜练号令,昨夜练集散,短短两日,刘玄德亲眼看见,一众青壮从懒散到号令一下飞奔一处,迅速列队齐整,前后差别,宛若脱胎换骨。
李孟羲极善练兵,这是刘备对李孟羲的评价。
至于说李孟羲许久之前说的,当初初遇,李孟羲说不知兵事,如今刘备把那当成了笑谈,都会练兵了,还不知兵事。
李孟羲正在练兵,刘备一旁襄助,说是襄助,刘备有心偷学。
青壮们经李孟羲着手一训练,效果立竿见影,刘备看在眼里,理所当然的认为李孟羲曾被高人传授过练兵之法。
这么想差不多接近真相。
事实上李孟羲没有跟所谓的高人学习过,他所称的老师也是杜撰出来的,为的就是让自身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识有合理的解释。
虽然,李孟羲未跟什么名师学过练兵之法,但前世耳濡目染的各种军事训练方法,无一不凝聚着无数军事家的智慧。
因此说李孟羲练兵的方法师承于众多军事家,这个说法也对,因此,李孟羲还是有师承的。
训练依然单调枯燥,一个简单的原地踏步,反反复复练了好多次,问题依然数不胜数。
原地踏步这个动作,细节包括十几个要点。
具体为,脖子要直,头要正,眼睛目视前方,挺胸张肩,不能肩膀耸着一边高一边低,再往下,到身体躯干部分,腰要直,不能腰咧着。
然后是四肢,原地踏步时,手臂摆动便又是数个细节,摆臂的时候,手不应是握拳,也不应该是伸平手掌,而应该是四指内扣,大拇指按在食指中指节上,手成虚握。
在手臂摆动的时候,同样有多种摆法,一个是手背朝前摆动,一个手掌朝前摆动,自然,这两种摆动方法都是错的。
手臂摆动时,手正确的摆动方向是手掌侧向,即手心是朝着裤缝的角度。
摆手时,手的姿势这么多细节了,手臂摆动的幅度就更难以统一了。
手摆不开,就太拿捏了,手摆的太开,就打到前边的人了。
不同于手势,手该怎么握,谁手错了,可以很直观的指出来,手臂摆动的幅度,不太好描述。
李孟羲想起曾经在军训的时候,教官要求的手臂摆动幅度,好像不是要求的高度,而是要求手臂前伸的时候往身体中线摆,即,手摆到和肚脐一个水平线上。
基于人体构造,摆手的时候,手向身前往中间摆摆到和肚脐一线的时候,手臂的高度恰巧刚好,不高也不低。
所以,在规定手臂摆动幅度的时候,就不再要求高度了,只要手摆到身前,手差不多和肚脐一个高度就差不多行了。
再有,手臂摆动时,手肘需要打直。
再往下,是腿部了。
原地踏步时,腿得抬起来,而抬腿的高度若不统一,便会一片混乱。
李孟羲去想军训的时候,原地踏步时教官对腿部抬高是如何要求的,一想想不起来了。
虽然想不起来具体要求,但李孟羲还牢牢记着原地踏步的动作该怎么做,大不了,说不清楚让新兵照着做就成了。
除了膝盖的抬高高度,还有角度。
有的新兵抬膝的时候,膝盖朝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