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短戈和手戟,那么说明其经过了漫长战争检验,是可靠的武器。
拿短戈来说,就说攻城之时,城头丢柴捆,有戈一勾一拖,不省事的多?
李孟羲甚至还能想到短戈的其他用法,爬梯子的时候,戈勾着梯子借力往上爬,爬山过谷的时候,戈跟登山斧一样,勾着树,勾着藤蔓,方便借力。
兵器竟然也有工具的功能。
李孟羲意识到,军备完全统一,可能并不完全是好事,因为不同的兵器,功能总有差别,而战场上面临的情况太复杂,军中配备兵器种类多,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强,反之,兵器种类单一,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则就不足。
看来,攻城之刀盾士,并不能全都只是刀盾士,得配备一些短戈盾兵,手戟盾兵,这些军备特殊的士兵,在城头敌军往下丢火捆的时候,可以用短戈快速移走火捆,把火捆移一边。
问题又来了,把火捆移一边】,往哪里移?
攻城的时候,攻城梯搭满敌城,一架挨一架,城下,都是围在攻城梯周围等待爬梯子的甲士,城头丢火,火没地方丢,左右都是人,没有挪火的空间。
方才涉及到壕桥之时,谈及壕桥不能把壕沟铺满,因为万一落石堆积,会把壕桥压断的。
因而,壕桥最好是留有清障的缝隙。
现在再遇到火捆没地方腾挪,李孟羲立刻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跟壕桥一样,攻城梯也留缝隙。
至于到底几架攻城梯搭在一起,攻城梯集群彼此相隔多远合适,李孟羲不知道了,得仔细设计一下。
攻城梯集群之间留有足够空隙,这样,城头再丢下火捆,刀盾士直接拿短戈把火捆勾到一边的空地上,任由他烧,烧不到我军。
看来,攻城时,我攻城之士也需要有闪转腾挪空间的。
壕桥攻守,火攻防火攻,都有了考量。
没有其他疏忽的地方了。
李孟羲告辞下城,他要把此次攻城战所得一切,彻底整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