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酒越出越少,此是,烈酒已蒸出快三满坛了,酒香扑鼻,灶台近伤兵营,味道酒味儿的伤兵们凑过来围了一堆在围观,伤兵们几乎馋的流口水。
将蒸好的三坛烈酒其中两坛交于田卜医用,剩下不满的一坛,李孟羲拿了些生石灰倒进了酒里,此一步,是为了将酒中未能彻底除去的水除的更加干净。
蒸馏法制得的酒精达不到百分之百的纯度,因为其中总会混杂着大量的水蒸气,而用生石灰进一步处理后,酒精浓度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酒精有了,李孟羲抱着一坛因撒了石灰混浊不堪的酒回到了城主府,酒坛未盖,一回城主府,酒香就飘了一屋子。
关羽闻见酒香来了精神,说老久未尝到酒了,便想拿碗痛饮。
李孟羲只好说明了情况,关羽悻悻作罢。
一个问题,酒精能脱色这是确定的了,生物课实验上,酒精能够将叶子里的叶绿素萃取出来。但是,如果是死亡的植物组织,比如生麻之类,酒精还能否萃色脱色。
再一个,假设酒精能够脱色,那么多少浓度的酒精脱色效果为最好,是百分之百的最好,亦或是,百分之七十五?
两个问题,皆未知。
李孟羲找来一些煮过的生麻准备丢进酒坛里泡泡看看,可又觉得,麻的颜色还是澹了,灰不熘秋的。
想了想,李孟羲决定用麦秸,因麦秸颜色更深,同样,如果脱色的话,对比更明显。
李孟羲去拿了一大把麦秸,然后稍微处理了一下之后,直接将麦秸塞到了酒坛里。
关羽眼见李孟羲毁了一坛好酒,关羽心疼不已。
——
时间流逝。
一个时辰后,李孟羲将麦秸从酒坛里拿出来看,竟然,麦秸还是麦秸,并未脱色。
这是为何,李孟羲茫然了。
难道是,泡的时间不够?
本着再试一下的想法,李孟羲索性让关羽帮忙把酒坛彻底密封了,准备泡他两个月再拿出来看看。
同时,李孟羲预想起两个月之后的事,假如说,两个月后,麦秸泡成了白色的,那么为何,泡一个时辰麦秸没变化,泡两个月,麦秸却大变,这是为何?
当然是时间,可又因何时间长了才有明显变化?
是……反应速率。李孟羲恍然想起,反应速度太慢,所以耗时长。如果有催化剂,可以将速率提高成千上万倍。
可,酒精脱色,什么东西能催化这个过程,不知。
而要是没有催化剂的话……李孟羲又想起造纸的时候,纸浆本要长时间沸煮,要缩短沸煮时间的话,可以用高压锅。
可以将酒精加热到十度的低温,温度高了,分子剧烈运动,活跃度提高成百上千倍,于是,两个月可以完成的脱色反应,数天就能完成……
不用等到两个月后再一看究竟了,李孟羲霍的起身,他把刚封好的酒坛拿起,走到火堆边上烧了起来。
关羽见状,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