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等后边等别人把这个错误答桉堪破,到时,再发一回奖励。
这就好比,错误的日心说,日心说虽是错误的,但却比之前更错误的那些理论显得科学多了。
于后,后续的还有很多人都上来解题。
完全答对的,一个都没有。
正确的理论虽没等到,意外的却出来分支一堆。
有匠人献上一堆各种大小,各种材质,各种斜度的木块,乃至,各种轨道。
匠人们这点努力是有用的,因为李孟羲意识到,做实验的工具真的精致些的好。
别的不说,就斜木这东西,斜木越平整越光滑,自然是越好的。
匠营的生产清单中,自此多了新的东西——实验器材。在后世,那些做实验器材的公司全都是最前沿的高科技公司。
最让李孟羲觉得有趣和不可思议的是,有匠人做了一个环形木轨,匠人意思是说,小球可以从左边放下,然后顺着圆轨最终又回到左边,然后再次滑下,如此,可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永动机是吧。
李孟羲知道永动机是胡扯,可,在追求永动机的道路上,涌现无数探索。
探索道路上每一条岔路都是有意义的。
李孟羲试了几下匠人做的永动机,匠人把木轨做的已极规整,打磨的已足够光滑,可是,小球滚不到两圈就没劲儿了。
李孟羲随之增设一题,题目就是永动机,谁人可做出不加外力便可永远运动的机器,有重赏。
研究永动机,得先研究能动机才能研究永动机,永动机是必然错误的一条路,可在这条错误的路上,最少能有动力机产出。
——
巨鹿城第一次大规模科学学术会议,结束了。
人群缓缓散去,散去的人们,走在路上,人们无不在讨论着会议中所提到的那些问题。
草棚之下,几个文士把记录下的东西交给李孟羲。
李孟羲随口看了几张,他神奇的发现,文士们记东西的格式,怎么这么有趣呢。
内容是这样的——
军师问曰若使光滑至丝毫不阻,球滚其上,极远而止,或是永不停歇?】
白川对曰题中所言,球或极远而止……】
……
军师问曰……】
匠人无名氏答曰……】
……
军师问曰……】
无名氏答曰……】
这样古老的格式,让李孟羲想到,《论语。论语中就是这么一曰一对一曰一对。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论的典籍,嗯。
李孟羲之所以要把讨论的所有内容全部记下,他是想留下思维辩论推论探索的所有步骤和逻辑脉络。
日后还这样吧。
每一句话都写下来。最好,再配上试验插图。
唯一不怎么好的是,把别人名字记作无名氏,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