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刘秀(1 / 2)

“兄长,为什么要追随诸侯王?”

“妖后祸乱大汉社稷,权臣把持刘氏皇权,你说我为什么要追随诸侯王?”

“可四王他们放任贼军向长安而去,做下这等亲者痛、仇者快的事,难道是值得追随的吗?”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兄长,你有想过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吗?

你有想过自己要在这天下之间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吗?

伱有想过如何才能安定天下的社稷吗?”

“想那些做什么,只要刀兵在手,何处不能有一个你我兄弟的位置呢?”

“兄长,你错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从南阳郡出来的这些时日,我们横穿了整个中原,见到了无数流离的场景,难道你就没有发现吗?

如今这天下战乱纷起,百姓遭受着苦难,大乱的根源却不仅仅在于百姓,而在于遍布天下的豪强,是他们让天下大乱起来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让天下的安定下来,就要让豪强安稳的待在郡县之中,让这些豪强安稳的进入朝廷秩序之中。”

“可是打击豪强才是大汉的国策,王莽的改制虽然失败,但是打击豪强才是对的,收回兼并的土地是必须要做的。”

“是啊,打击豪强才是对的。

但是这天下的流离失所就是代价啊,无处不在的战争、随时可能出现的瘟疫、倒在路边的白骨、郡县之中的空城,这些就是打击豪强的代价啊!

刚刚走出南阳郡时我梦想着成为执金吾,执行皇帝的谕令去打击豪强,维护汉家的社稷。

但是现在,我想问还要流多少血?

还要死多少人?

等到彻底战胜了豪强,难道不会再有新的豪强出现吗?

大汉的元气就在这其中耗光了,四周的敌人难道不会趁着这个机会入侵吗?

汉室的社稷还能不能在这样的大乱之中存留下来?

我现在只想让天下安定下来,哪怕是对豪强妥协。

我要战乱从中原大地消失,我不想再看见那一幕幕的人间惨剧。

我要大汉的社稷继续存续,不要看见现在这样的风雨飘摇。

王莽和那位公子琪的改制或许以后是对的,但现在我不认可了。

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让天下安定下来,让大汉的天命依旧存留高天之。

兄长,那四个诸侯王目光短浅,成不了大事。

跟弟弟回南阳郡吧,我们加入朝廷的军队,击溃那些贼军。

既能防止大汉的天命倾颓,又能吸收那些贼军的实力,这是最好的壮大的方法。

等我们的实力强大,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

刘秀骑着马在直道之狂奔,身边则是数百名武士,耳边兄长的声音仿佛还在缭绕,“阿秀,你带着这数百兄弟回去吧,我们兄弟就此别过了,希望战场之不会遇到。”

想着这些,刘秀只觉心中宛如刀绞一般。

他虽然是个经学士子,但却不是那种比较瘦弱的经学士子,而是一个能冲阵的猛人。

义军越过梁国之后,就在洛阳周边和朝廷的官兵大战,旷日持久,面对气势如虹以及对兵事愈发熟练的义军,朝廷这一方节节败退。

直到三河骑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才彻底稳住。

朝廷不敢把军队全部派到三河地区,因为现在的朝廷对所有的汉室宗亲都抱有怀疑,南阳郡和关中之间只隔着一个武关。

万一禁军出了关,然后直接被堵在关外,关中空虚的情况下,汉室宗亲的军队直接破入关中,那该怎么办?

羽林孤儿和六郡子弟就是应付那些可能会对关中造成威胁的人,以及后续对付诸侯王。

刘秀以汉室宗亲的名义加入了剿匪的大战之中,被任命为校尉,他作战勇猛兼之谋略得当,很快就小有名声。

汉朝的豪强也不都是反对朝廷的,他们只是反对朝廷均田的政策,但是出于传统的士大夫忠诚的心理,对汉室还是忠心的,目标是换掉如今的统治者,四位诸侯王的麾下就有许多这种豪强。

对于赤眉、东海这些起义军,自然是疯狂的镇压,与此同时,荆州刺史部的起义军同时开始蜂起,南阳郡首当其冲,一下子成了卫护关中的前沿阵地。

南阳郡的宗亲以及豪强开始投奔他,这些豪强宗族都是同族子弟,熟悉器械,战斗素养极高,根本就不需要训练,而且一来就是数百甚至千人,还自带兵器,刘秀的实力迅速的膨胀起来。

邦周千年,镐京城只做了两百年的国都,洛阳则做了八百年,在洛阳周围,有数座关隘。

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了虎牢关后,镇守在其他关隘之中的守军和义军,针对这些关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反而是洛阳这座主城被双方所忽视。

随着刘秀声名渐起,拥有数千人的刘秀很快就成为了义军的眼中钉,在叛徒的出卖下,东海军近五万人包围了刘秀的军队。

天无路,入地无门之时。

竟然阴云密布,下起了雨,黑暗之中视线不明。

刘秀趁着这个机会果断率领着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