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洛显之,三日三迁!(1 / 6)

马车转动的隆隆声消失在街头转角,谢道韫倚在沉色门前眺望,一身素色衣裳,她肌肤如雪,眉目如画,在夕阳光照下,略泛粉红,晶莹剔透,腰肢纤细,有别致风流之意。

“小儿,回去吧。”

谢安唤着谢道韫,脸满是笑容,谢道韫扬起脸,露出如娇沁兰花般的笑颜,摇曳动人,可惜洛显之未曾见到这幅美景。

洛显之坐在马车,静静思索着明日陛见皇帝时的言语,人常言道,子常类母而不类父,但洛显之不是如此。

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他和洛有之都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躲在姑苏不愿意来建业,是因为他还没有把握和思路整治梁国。

但现在他决定将江东扛在肩,就会让整个江左知道什么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什么叫虎父无犬子。

太阳升起。

照在波光粼粼的长江,照在人声鼎沸的建业城中,照在庄重肃穆的梁国皇宫中。

今日不朝。

皇帝未曾召见臣子,于是皇宫中略有一些冷清。

洛显之在皇宫门前下车,在禁卫的带领下,往皇宫殿中匆匆步去。

短短三天,洛显之就已经两次来到皇宫。

在这个时代,不要说常人,纵然是京官都可能终生不曾真正见到皇帝一面。

皇宫巡逻的禁卫前查验,洛显之取出牙牌,于是畅通无阻。

进到殿中,但见皇帝萧衍身披着袈裟,左手中转着一串佛珠,右手则握着佛经,封面看去似乎是《菩提经》,殿中檀香冉冉,萧衍身侧的宦官以及宫女皆做金身状,同声念念有词。

洛显之见状不曾说话,只是安静的立身在顶柱下,萧衍主动将诵经声停下,围着他的宦官和宫女都很是惊讶,自先姑苏郡公洛有之薨逝后,还没有人能够让陛下主动结束诵经。

这些活在皇宫中的人精纷纷不着痕迹的偷瞥了一眼洛显之,暗暗将之记在心中,真不愧是故郡公之子,果然圣眷盛隆,远超常人。

洛显之前躬身作揖拜道:“臣洛显之参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萧衍笑着问道:“灵秀,平日里可读佛经,这里面有无穷的道理啊。”

洛显之恭谨回道:“回陛下,臣读过,但不多,平日常读先祖所著《王制》和《王道》,颇有常读常新之感。”

萧衍一滞无奈摇头笑道:“你这小子,当年你的父亲也是这般同朕说,说说吧,进宫有何事?”

萧衍是个聪明人,洛显之这么早就进宫找自己,他大致能猜出什么来,又笑着吩咐道:“给姑苏郡公搬椅子来,灵秀,且坐下言语。”

洛显之说道:“陛下,臣此番进宫,是前来禀告,臣愿意接受尚书令之责,陛下一番真诚,两代信重,臣不能不报。”

萧衍见果真如此,忍不住朗声大笑,笑罢摆摆手道:“好啊,有灵秀你来担任尚书令,朕就放心了,不过伱为何突然改变了心意,朕知晓你先前是不愿意担任尚书令的。”

洛显之恭谨道:“臣先前不过是担心陛下因臣而破国家制度,招致不可预测的结局。

臣本欲在数年内通过立功,执掌大政,这样国中不会有所争论。

但昨日思索后,这等想法或许有些不妥。

如今天下汹汹,列国纷争,皆有并吞四海之心,尤其是强燕,悍勇难制,此时正是我大梁勃然兴发之时。

在这等关键之时,谨守规矩或许会错过更多的机会,奋勇向前时,不能顾忌太多。”

萧衍闻言站起身,将手中经书一丢,旁边的宦官连忙接住,萧衍又大笑道:“朕又给自己和子孙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民的宰相啊。”

说罢盯着不远处挂在墙的堪舆图道:“灵秀,你觉得朕如果再北伐,还能得到次的成果吗?”

洛显之闻言回道:“陛下,臣还未曾接手国政大事,不知道国中情况,但以天下大势来看,臣觉得短时间内,我大梁伐汉是没有机会的,因为燕国短时间内,应当不会南征,以我大梁一国之力,北伐甚难。”

萧衍眼中的光暗淡了几分,微微感叹道,“燕国,实在是我大梁一统山河最大的阻碍,前番又夺取了冀北,愈发势大,等燕国全夺黄河以北,我大梁再想要一统江山就难了。”

燕国之强,实在是诸国之最,若论人口自然不是最多,但燕国有山河形胜之利,又有天下最悍勇的骑兵。

在军队战斗力下降后,还能时不时从辽东的深山老林中,揪出那些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让他们成为披甲人。

这些披甲人的战斗力强悍到离谱的程度。

在进攻冀州城池时,披甲人每每先登,悍不畏死。

不过洛显之认为,“陛下,燕国虽强,却不是我大梁如今应当考虑的对手,中原四国中,唯有燕国和我大梁不接壤,所谓远交近攻,和燕国的联盟还要继续下去,否则无论是魏国,还是汉国,进攻我大梁,都不容易应对。”

萧衍有些凝重的点点头。

中原的四个国家,若是按照人口和粮草这种国力算,排序应当是汉魏燕梁,汉国最强,魏燕二国差不多,梁国最弱。

若是按照军事实力算,应当是燕汉魏梁,燕国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