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失衡,将会引起恐怖的连锁反应。
蓬莱三岛的反抗是显而易见的,洛君骏如果不快点逃回箕子半岛的话,可能会死在方丈岛。
安东大都护府的力量被削弱之后,半岛的辽东旧部以及新罗等地也会反抗,大唐这些年一直都在打治安战。
更让人心焦的是,燕国会不会趁这个辽东空虚的机会,将势力扩展过去,进而突破朝廷设下的藩篱。
如今的大唐帝国,就像是一具仪器精美的机器,一环扣一环来保持平衡,这都是为了降低成本,从贞观年间开始,大唐就是尽力减少冗官和冗兵,这样对于财政来说,自然是极好的,但也有缺点。
比如发生了现在这件事,帝国东北的局势就有些难以收拾,造成了政治以及军事的双重危机。
一直对武曌怀有敌意的宰相刘仁轨当即出言道:“天子,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朝廷重臣,出镇安东大都护府,就算是方丈岛丢失,至少要保住半岛的据点,以及防备某些人的阴谋。
雍国公洛玄凌,从先帝时就是久经战阵的大将,可以作为大都护镇守,陈国公洛玄云,亦可以率领朝廷禁军出征蓬莱,稳固齐国国势。”
直接把武曌作为依仗的两大宰相都调出去,政事堂中只剩下洛君薇这一个偏向武曌的宰相,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洛君薇在封禅之后,立刻就被加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衔,已经正式拜相。
李治闻言有些犹豫,而后转头望向武曌,“天后,现在局势严重,你觉得呢?”
现在蓬莱岛和箕子半岛的情况如何,还不是特别清楚,齐王李泰和辽国公洛玄星是确认遇难了,还有哪些权贵死在面,也不太清楚,这些人是否绝嗣,同样不太清楚。
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武曌冷冷扫过殿下,眼中有凛凛杀机,她可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当即厉声呵斥道:“荒谬,区区齐国之事,难道就值得雍国公和陈国公出手吗?
我大唐难道除了贞观旧臣,就无人可用吗?
况且雍国公和陈国公都已经逐渐年迈,又没有大的战争,将二公派遣出去,是何居心?
太宗时,有一将名为薛仁贵,在征讨辽东时立功,雍国公也称赞他有能,这些年在边境累功为将军。
朕以为,召辽国公洛玄星嫡子洛君骏回返辽东,担任安东大都护,继承辽国公爵位,镇守辽东。
再以薛仁贵加左青龙卫大将军,为齐国道行军大总管,平定叛乱,至于齐王爵位之事,先查看一下,齐王泰还有哪些子嗣在世。
待薛仁贵平定叛乱之后,将齐国诸王公继承人,带回洛阳,再行册封。”
政治危机可不仅仅在外部,也在内部,如果将洛玄凌和洛玄云调出洛阳,那朝廷内部就会开启新一轮的倒武行动。
而这次的进攻者,不是李治,而是太子,这些宰相以及很多大臣,都是太子宫中的人,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李弘现在和武曌是政治的对手,这母子间的执政理念是不一样的。
武曌自然能看到这一点,所以她不会让洛阳的政治势力失衡,洛玄凌和洛玄云留在洛阳所发挥的作用,比去当个将军大的多。
军事终究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才是这个世界的核心。
至于洛玄凌和洛玄云为什么会成为武曌的支撑,而不是太子的,这甚至不由洛玄凌和洛玄云来决定。
洛玄云不必说,他和李唐皇族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近。
洛玄凌虽然是坚定的保皇党,但这不代表他就站在李弘的一边,换句话说,现在最能代表李唐皇族的不一定是李弘和李治。
这说起来虽然很是别扭,毕竟天子和太子竟然都不能代表李唐皇族,似乎很奇怪,但在政治,这实际是成立的。
因为国朝社稷、李唐皇族、天子本人,这三者的利益,实际并不是一致的。
朕即国家是一种非常落后且可笑的理论。
现在维持着天下局势,大唐安稳的,是武曌,只要武曌不谋朝篡位,那和她作对的反而是不顾及天下。
正如那句名言,“假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维持汉朝框架的是谁呢?
在邦周时期就有霸主政治,对于天子而言,霸主可以说是相当的僭越了,几乎夺走了天子的权威和权力,但霸主最终所维护的反而是邦周的秩序,是天子的分封制度,等到霸主制度没人玩了,天子彻底走下了神坛,诸侯相王开始了。
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武曌的话说罢之后,当即洛玄凌等人就躬身道:“臣附议!”
见到攻击被武曌轻而易举化解,其余几人也说不出其他话来,这件事便按照武曌的安排去做。
诸宰相离开后,洛君薇却没有走,而是跟着武曌走进了后殿中,她是宰相兼任礼部尚书,此番袭封以及追封事宜,几乎都是她礼部和理藩院的工作,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是一定会很忙的。
武曌给二人倒茶后,轻声道:“薇薇,接下来礼部会很忙,为了给你减少一些工作量,一些比较重大的事宜,我们就在这里商量掉吧,齐王和辽国公的封赏等事,就不要一次次的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