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准备炮击(2 / 3)

于距离清军的第一道防线超过一里,付崇英自信清军的小型火炮无法打到自己的位置。

即使主岭上的大型火炮,距离这里也有三里多,射击难度很大。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付崇英还是采取了预防措施。

受到长岭山防线的启发。

他指挥民夫在大炮前方及两侧,堆放了许多装满泥土的麻布袋和土筐,形成了防护墙,以抵御红夷大炮的跳弹威胁。

此时,中军和前军的大阵离炮阵不远。

温越,洪承畴、监军张霖若以及祖大寿、李鸣负等人,连同他们麾下的大批军官,都聚集在丘陵上,好奇地观看神机营炮兵的部署。

看到付崇英设置的麻袋防护墙。

温越心中暗自赞叹:“这就是灵活运用战术的典范,真是学的够快的啊。”

青牙军炮军营的大将王钩,则盯着那些巨大的红夷大炮。

眼中流露出渴望和嫉妒,恨不得将这些火炮全部据为己有。

不过,王钩也注意到了这些火炮的重量问题。

尤其是那些铁制的火炮,极为沉重。

因此都配备了四轮炮架。

为了稳定发射,需要在地面挖掘坑洞并打入木桩固定。

这样一来,火炮的转动变得相当困难。

不过,调整角度还是可以的。

同样使用螺旋铁柄,就是炮手在转动摇柄时会感到更加吃力。

作为一个火炮技术爱好者,王钩陷入了深思。

听闻建虏已经有了四轮磨盘炮架,解决了火炮转向的问题。

那么这种四轮磨盘炮架,究竟是长什么样的呢?

在王钩的沉思中,远处神机营的重型火炮已经被拉上了丘陵高地,并布置完毕。

高地上整齐排列着十五门神威大将军炮,和三十门大口径臼炮。

还有一些火炮分布在其他阵地。

至于火箭车等武器,由于射程只有三百步或一里,此时并不适合发射。

而神火鸦等大型火箭,也需要考虑风向,否则射程达不到两里。

小口径臼炮的射程也不足,暂时没有布置。

根据付崇英的安排,这些火炮将分批次发射,确保炮火持续不断。

几百年的传承使得神机营的战术相当成熟。

每门火炮都有多名观测手、装填手、清膛手等。

那些观测手身着盔甲华贵,显然是出身不凡的子弟,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透露出与付崇英相似的气质。

自从红夷炮传入中国后。

大明将其观瞄技术视为军事秘密,只允许可靠的贵胄子弟学习和使用。

因此,京营的炮手中,有很多是豪门勋贵出身的。

随着炮阵的布置完成,其余的神机营战士则在炮阵周围列队。

作为护卫力量,他们手持火铳,身前摆放着战车,显得威武雄壮。

而在丘陵后方,负责拉着火炮的牛群和马群,则悠闲地聚集在一起,似乎即将到来的战斗和它们一点关系没有。

太阳逐渐升起,阳光照耀下来。

神机营的观测手们手持千里镜和一种名为矩度的测量工具,紧张地估算着射击距离和精确度。

矩度,又称方器,是一种铜质正方形板。

其两侧分别均匀划分为十二等分。

从中心点出发,向各个分点引出的线条称为“度”。

每度还可以根据矩度的大小,进一步细分。

而此时,这些观测手似乎有些紧张,或者技能略显生疏。

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推算出清军寨墙的距离。

这主要是红夷大炮不能预先装填弹药。

因为不同的射击距离需要使用不同量的发射火药。

因此,战场上的临时取用,这对炮手的专业性和熟练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王钩看着这些炮手的表现,心中不禁有些轻蔑。

这么简单的计算竟然耗费了这么长时间。

如果是真正的双方进行炮战,这些炮手恐怕早已遭遇不测。

然而,环顾四周。

其他人都在耐心等待,脸上没有一丝不耐烦的表情。

在大明朝,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对炮营的炮手们抱有极高的敬意。

认为他们掌握着神秘的技术。

这种尊重如同当时百姓对文人的敬仰一般。

因为这些技术并不是谁都会,所以显得格外神秘。

经过一番讨论,神机营的观测手们终于确定了敌人的距离。

观测官大声宣布:“贼奴寨墙,距离七百二十三步!”

随即,这个信息被迅速传达开来:“距离七百二十三步!”

“铳高五分五度!”

炮手们接着使用圆器,在弧形刻度上读取炮管的仰角。

紧接着,校正手们拼命转动每门炮后的螺旋铁柄,调整炮管的仰角。

“距离七百二十三步,铳高五分五度,用药四斤九两。”

神机营的炮手们大声呼喊,指挥着装填手们迅速装药装弹。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文官武将们也跟着紧张起来。

在一阵阵叫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