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老大早逝,能补救吗!?(2 / 3)

元璋轻轻抿了一口,再抬头轻皱眉:“那现在怎么样了?”
“儿臣想要先在京城内的社学私塾地点进行试点,如若可行再进行推广。”
“那若不可行呢?”
“查明缘由,解决问题,然后再推广。”
老朱一愣,有些哭笑不得呀。
这儿子性格倒是跟自己一样,偏向固执,认定了的东西,不管是谁来劝阻恐怕都没啥用。
不过这样也好,倒也体现出了君王气魄,何况柏儿所言句句有理,此为明智选择,自然不必在意别人的分说。
“这事咱相信你,你自己处理就好,给咱讲讲咱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事吧。”
“咱想听听。”
朱柏沉默,果然这件事情都快要成为了老朱的心结,曾经自己提及穿越者之时,曾向他一嘴带过了最后一代皇帝的事情。
却未曾想仅仅一句言语就吸引的老朱彻夜思考。
既然如此,可以跟她说一说。
“回父皇,据儿臣所知,我大明朝最后一代皇帝名为朱由检,定号为崇祯。”
“此人在位期间,我大明朝国内党争局势已极为明显,朝局混乱不堪,边界又有外敌屡屡进犯。”
“然而崇祯帝仍然励精图治,即便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却也仍然勤于政事,厉行节俭。”
“想要重新恢复往日大明王朝的辉煌。”
“可民间灾害不断,崇祯帝在位十八年间,干旱九年,水涝九年。”
“此为天灾,实在难平也。”
“国家极度困境,外忧内患,朝廷之内,崇祯帝虽然大力铲除阉党,为曾经冤狱之躯平反昭雪,试图挽回大明的颓势。”
“可官员的**情景以及党同伐异太为严重。”
“自然灾害连年频发,使得农民被迫起义,如此一来,多种形式共同引发出混乱的局面。”
“方才使得国家经济和军事情况都不太理想。”
面对朱柏的点评,朱元璋心里倒是有了些许的感慨。
看样子天灾所患皆是朝廷不事所为,这崇祯皇帝的种种评价,在朱柏的口中基本都是正面的影响。
此人貌似确实是励精图治,但已经无力回天。
“最后,李自成占领湖北九宫山,打向了京城,即便如此,崇祯帝仍未投降,未惧死亡。”
“最终无力回天,想要力挽狂澜却力不能及,自缢于煤山之上。”
“在儿臣心中,他算是给大明王朝的覆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即便结果不尽人意,却已体现我大明王朝之风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一人投降,更无一人卑躬屈膝,若生在太平盛世,此人必是圣明之地。”
“只可惜生不逢时,有心改局,却无力回天。”
说到此就连朱柏都不忍叹息,心中更是极为愤慨。
朱元璋呢心里面更是百感交集,自打自己登基以来,主政之时开始便严厉打击结党营私官员贪腐的问题。
可未曾想到打击了数百年,最终大明朝还是毁于官员党政和**的问题上。
这件事儿给老朱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当他得知了崇祯皇帝自始至终的种种经历之后,他对朱柏也产生了别样的看法。
柏儿虽是穿越而来,但却也仍然是自己的骨肉,即便现在看来有些陌生。
但事实上,他却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更如同其他的兄弟姐妹一样。
只是身上带着穿越者的身份,使得一切都变得尴尬而不可言。
这反倒成为了一种限制。
然而即便朱柏是穿越而来,可提及大明江山之时,脸上却也仍然带着叹息,更带着遗憾。
或许正因如此,朱柏才要励精图治,更要趁此机会完成全面改革。
以避免大明朝最终走向衰败,灭亡的结局吧。
老朱没有在过多询问,独自一人端着酒壶默默离开。
仅留朱柏坐在那边,仍然沉浸在王朝覆灭的悲痛当中。
返回慈宁宫,得知未来世界的老朱久久不能平静。
心里面有别样想法,却又是说不出,不知不觉之间竟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反倒是他现在有些困惑。
马皇后见他面无喜色,更具哀愁本想前来询问,却又将话堵在了嘴边,未曾言明。
而是换了一种更为打趣的说法。
“这么大的人了,都当爷爷的了,还大清晨的跑到人家老十二家里喝酒。”
“老十二是当今皇上,又忙着改革,又忙着修建铁路迁都,处理国务都来不及,还得跑过去哄你。”
“你呀,自从退位之后,就越来越怪了,怎么还糊涂的嘞?”
面对马皇后的埋怨,朱元璋只是嘿嘿一笑。
“咱不是有事儿要问嘛,虽然不是皇帝,但是这江山总归也是咱们老朱家的吧,怎么着咱也得问明白了才算呀。”
“你问不问的明白有什么用?现在事情都是人家百儿来管,人家都没急,你跟着急啥呀?还是说你不满意人家?”
“还特意跑过去干涉。”
马皇后是一点儿面子都没给他留,毕竟这种状态确实不太好,万一让人家柏儿多心。可让人家怎么想啊?
朱元璋沉默也没有回答。
穿越之事他更不打算向任何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