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声附和,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
“哼,子孙后代?跟着那朱柏,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先前那满脸虬髯的武将冷哼一声,眼中满是不屑。
他环视四周,沉声道“诸位,咱们淮西的兄弟,荣辱与共这么多年,难道要被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吓唬住不成?”
他的话再次点燃了部分人的怒火,有人拍案而起,高声附和“不错!咱们怕他作甚!大不了……”
他话未说完,却被身旁一人拉住,那人凑到他耳边低语了几句,那武将的脸色顿时变了,原本的嚣张气焰也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凝重。
“老李,你说什么?”他压低声音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
被他称作老李的武将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再次低语了几句。
那武将的脸色愈发难看,最后颓然地坐回椅子上,一言不发。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众人心思各异。
有人低头沉思,权衡利弊;有人目光闪烁,似乎在盘算着什么;还有人则偷偷交换着眼神,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
“唉……”一声长叹打破了沉默,一位武将起身,缓缓说道“罢了,我先回府了。”
说罢,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大殿。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快,殿内的人便走了一大半。
只剩下几个武将依然留在原地,他们彼此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咱们……”其中一人刚开口,却又顿住,目光看向大殿门口,那里,一道黑影一闪而过。
“谁?!”
夜风微凉,吹散了殿内的喧嚣,却吹不散勋贵们心中的波澜。
几个心思活络的武将,并未急着离去,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名为野心的光芒。
一个身形魁梧的将领,摩挲着手中酒杯,杯壁的光泽映照出他精明的目光。
“太子殿下……这番话,倒是点醒了我们。”他低声喃喃,仿佛在自言自语。
另一位将领接口道“是啊,皇上春秋虽盛,可毕竟也有老去的一天。这大明江山,终究是要交给太子的。若是能早些与太子殿下打好关系,日后,咱们这些老兄弟,也能多一份保障。”
几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他们都是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老油条,深知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如今,太子朱标虽然仁厚,但他们也清楚,未来的大明,必定是这位太子的天下。
“那朱柏……”一位将领犹豫了一下,说道,“他毕竟是皇上的儿子,如今又深受皇上器重,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接近一番?”
他的话,无疑说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与其将宝全部压在老朱身上,不如早早地为自己谋划一番。
这大明朝堂,风云变幻,谁又能知道,未来会如何?
他们纷纷起身,眼神中带着一丝希望,也带着几分权谋。
“走吧,是时候为我们自己,为子孙后代,好好盘算一番了。”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朱元璋正端坐案前,批阅着奏章。
烛火跳跃,将他的身影映照得格外伟岸。
一位老太监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轻声禀报道“皇上,太子殿下设宴款待勋贵之事,已经传开了。”
朱元璋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嘴角却勾起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哦?这小子,倒是学会拉拢人心了。”他的语气中,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带着一丝欣慰和满意。
老太监低头不语,他跟随朱元璋多年,深知这位帝王的心思。
他知道,朱元璋虽然严厉,但对自己的儿子,却寄予厚望。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章,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
夜色已深,万籁俱寂,唯有宫灯的光芒,依然闪耀。
他轻轻叹息一声,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标儿……”朱元璋低声喃喃,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一丝期待。
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声轻微的脚步声,朱元璋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他猛地抬起头,望向殿门方向,沉声喝道“谁?!”
殿门缓缓开启,太子朱标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他一身素服,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父皇,儿臣回来了。”朱标恭敬地行礼。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儿子,心中感慨万千。
曾经那个懵懂稚嫩的孩童,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储君。
他缓缓起身,走到朱标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标儿,你做得很好。”
朱标微微一愣,随即明白了父皇的意思。
他设宴款待勋贵,并非只是简单的拉拢人心,而是要向他们传递一个信息大明江山的未来,在他手中。
“父皇,儿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朱标谦逊地低下头,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
父皇的认可,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标儿,朕知道你的用心。”朱元璋看着儿子,”
朱元璋深知,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非易事。
而朱标今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