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章 品《维摩诘经》(32)(3 / 4)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3080 字 5个月前

了。

但是三果罗汉还有没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来讲是化身,在小乘来讲是了脱分段生死,还在最轻微的变易生死,没有彻底了生死。

不要认为不入胎就了生死,这仅是对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这个世界来的话,必须要证到三果、三禅天的境界。

禅定功夫到了,贪嗔痴慢疑才能够伏下去,但是如果见地不透,还是不行的。

见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们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结使。

配合教理与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纪振兴佛法的路线。

《维摩诘经》还是用反面,衬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来这个人间。

“如阿罗汉三毒”,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罗汉的境界,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吗?

没有。

本经习未断,习气没有断。

贪嗔痴三毒还是暂时伏下去而已。要把余习完全断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萨道,入世来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断不了的。

十几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轻的法师在此地的一个山洞中打坐,没有人供养,经人介绍给我,我就供养他。

他每个月要下山来我这里,拿些米和日用品带回去。

过了近一年,我就告诉他,你这样修是不会成功的,也悟不了道。

因为你是修行人,我供养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

他说:“老师,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我在山顶上已经是无欲境界。”

我说:“你算了吧!不要吹了!我带你去声色场所,你还能保持在山顶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统统垮了。”

他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说你来到我家中,书架上都是佛经,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厅看茶几

他当场忏悔,后来还俗结婚生子。

所以说,三毒纵然到阿罗汉境界被伏了下去,不会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炉里锻炼,是过不了关的!

哪有这么容易!所以要学地藏王菩萨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里面锻炼。

禅宗祖师的偈语你们要记得:

剑树刀山为宝座

龙潭虎穴作禅床

道人活计原如此

劫火烧来也不忙你的禅堂在哪里?就在剑树刀山上。学道的人就应该在这上面磨炼。

“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恚是怨恨心,怨天尤人是恚心。

嗔心是更强烈的怨恨心。

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没有贪恚心,绝对不会犯这个戒的。

禁就是戒。

维摩居士说,修梦幻观的人,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犯了贪嗔戒(没有讲痴)是反面说的。

为什么他六度中只提这一条,其他都不提?

你看《金刚经》,明明是在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重点却是在布施和忍辱,布施到了内布施就是般若,中间最重要的是佛拿自己作例子,佛在生前被歌利王一刀一刀慢慢割死而不动念(如项羽的自刎是大英雄气派,但还是不能与佛的气度修持相比),说明忍辱波罗蜜的重要。

做到布施、忍辱这两项,般若波罗蜜自然成就。

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成就。

得忍菩萨还有痴不?

有的,大乘菩萨贪恚念头都断了,无比地慈悲众生,这一念慈悲就是痴的根本。

我说是负责任的。

“入佛烦恼习”,正面地讲,成了佛是绝对没有烦恼习气的。

反面地讲,对不住,还是有一点点烦恼习气。

佛与佛见面也要问:“众生易度否?少病少恼否?”

这可不是我乱说的,所以学佛成道难啊!

学禅的人是不可能离开《维摩诘经》的,但是如果学禅的人笼统地去读《维摩诘经》就糟糕了,因为你的功夫见地都要拿这个经来核对的。

“如盲者见色”,盲人哪能看见颜色?

嘿!绝对看得见。

《楞严经》就露了消息,盲人固然看不见我们看见的颜色,但是他有他的境界,他看见的是黑洞洞的,眼识的习气还是在的。

“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到了灭尽定绝对了,是讲鼻子。

《八识规矩颂》讲入定的境界:“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这三识在二禅都还有,鼻子的呼吸没有了,嘴也不起作用,不讲话了。

就是到了灭尽定,没有了出入息,心脏跳动也非常缓慢,可是皮肤的呼吸还是有的。

因为入灭尽定的人,暖寿识,身识没有离开。

如果离开了就入了无余依涅盘。

所以这里讲的还是真空转妙有的实际修持。

“如空中鸟迹”,空中鸟飞过去是不留痕的,不留吗?留的。

闪电都有痕迹的,鸟总没有闪电快。

十年即千秋,到那个境界是没有时间长短了,但它是有痕迹的。

“如石女儿”,石女在古代是有生理缺憾的女性。

“如化人烦恼”,化人有两种说法,普通当作是影子,影子好像没有烦恼,也有的,它是跟着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