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营的75mm山野炮,说是一个营,其实是四门一连而非六门一连,也就十二门炮。37mm战防炮有24门,但37mm战防炮对两军炮战根本无所助益,所以这些火炮还是不能改变部队的性质,这还是一支轻步兵师而不是以炮兵为核心的重步兵师。这十二门75mm山野炮,不要说日本飞机,仅仅日军一个师团就可以很快在大炮对轰中将他们消灭或者压制使其不敢开炮。这可是日俄战争日本炮兵拿命换来的经验,当时他们只有性能落后的三一式山炮,还是架退炮,但这种性能落后每分钟只能打两发的架退炮打赢了沙俄陆军更先进的1902式76mm管退炮,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决战时火炮集中使用。
这是日俄战争的教训,而经历过上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陆军认为: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身管火炮的口径最小应该在105mm,最好全是150mm;且一个步兵师的身管火炮和步兵的编制比例最少必须达到1:3;加上37mm战防炮或者迫击炮,火炮和步兵的编制比例应该在1:2。这就是说三个团步兵必须搭配一个五十四门炮组成的炮兵团,战防炮迫击炮这类火炮编在步兵团里,全师炮兵编制必须占到一半,这样才能算是一个重步兵师。
这是欧洲的情况,假如国.军的对手只是其他人,每师十二门身管火炮是够用的,但抗战面对的是日本,虽然我们不需要150mm榴弹炮,75mm山野炮就够用,但火炮的数量不能少。火炮的数量不能少,拖曳火炮运载炮弹的卡车或者马匹也不能少。马匹我们是没希望的,日本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改良马政,我们什么马都没有,只能用卡车。
一个师最少要配备五十四门75mm身管火炮,而会战因为战场的限制以及日军后勤的限制,双方最多也就是一百个师,所以我说最好要有五千四百门大炮共计一百个炮兵团,另外还要有一定数量的150mm加农炮,决战时要靠长射程的加农炮压制敌炮;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240mm、280重榴弹炮,决战时要靠这些重榴弹炮轰开日军的要塞工事,为步兵打开缺口。这两种火炮的数量虽少,但不可或缺。
上面所说的大炮虽多,可大炮很便宜,75mm野炮也就是一万美元左右,炮弹是很贵的。一百个基数就是一万发,每发二十五美元,一门炮就是二十五万美元。为什么一定要一万发炮弹?这是参考日军来算的,他们的军事后勤一般是按会战份,一个会战份每门大炮的炮弹准备是三千发,一万发就是三个会战份。也就是说,只要武汉会战、山西会战、南京会战这三场会战打赢了,中日肯定会进行谈判——对日本人来说,再打还是输,早撤为妙;对国民政府来说,打的都是钱,日本只要退出中国就行了,再打你也拿不到赔款。
没有制空权后勤就不会通畅,炮兵也会被日军飞机压制,所以两千架战斗机是必须的,并且每年还要补充一千架;而大炮,最好是五千四百门,没有四千门也可以将就,但炮弹是不能少的,最少这三场会战的炮弹不能少。”
李孔荣一口气解释完为什么反攻要两千架战斗机、两千门大炮、一百个基数的炮弹之后停顿了一下开始喝茶,他觉得和什么都不懂的文青记者解释军事问题实在累人,可为了宣传海军抗战必胜论,他又不得不科普这些难懂的后世军事常识。
李孔荣刚才是滔滔不绝,报馆的文书疾笔如飞也还是有些赶不上,现在他停下来喝茶,几个文书赶快加紧记录。关楚璞郁达夫等人却听的津津有味,从来没有人从军事战术层面分析抗战,他们鼓吹最多的是‘正义’、‘民心’、‘地大物博’、‘四万万民众不屈服’等等之类,李孔荣别开生面的以战论战,让他们大开眼界。
“飞机为什么要那么多、身管火炮为什么要那么多、炮弹为什么要那么多,我上面